王丞相荊公挽詞二首 其二
公在神明聚,公亡泰華傾。
文章千古重,富貴一毫輕。
若圣丘非敢,猶龍耳強名。
悲風白門路,啼血送銘旌。
公在神明聚,公亡泰華傾。
文章千古重,富貴一毫輕。
若圣丘非敢,猶龍耳強名。
悲風白門路,啼血送銘旌。
您在世時,如神明匯聚,帶來祥瑞與智慧;您去世后,就像泰山華山崩塌。您的文章流傳千古,被人看重,而富貴在您眼里卻輕如毫毛。說您如圣人孔子,我不敢;說您像老子,也只是勉強稱呼。悲風在白門路上吹著,人們悲痛得啼血來為您送葬,看著銘旌遠去。
神明聚:形容王安石在世時,智慧和威望極高,如同神明匯聚。
泰華傾:泰華指泰山和華山,這里比喻王安石的離世如高山崩塌,損失巨大。
若圣丘非敢:丘指孔子,意思是不敢說王安石像孔子那樣是圣人。
猶龍: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稱老子為猶龍,這里用此典故來贊譽王安石。
白門路:可能泛指送葬的道路。
銘旌:出殯時用的旗幡,上面寫著死者姓名等。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推行變法改革。他去世后,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評價。這首挽詞創作于王安石去世后,作者以挽詞的形式表達對他的看法和哀悼。當時北宋政局復雜,王安石的變法有積極影響也有爭議,但他的文學成就和個人品德受到很多人認可。
這首挽詞主旨是哀悼王安石,突出他的文章成就和輕視富貴的品質。其特點是用典恰當,對比鮮明,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它是對王安石評價和紀念的文學作品之一,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他的看法和情感。
故人家在上湖濱,二月湖光思殺人。君過六橋攜酒覓,桃花猶似去時春。
每踏扁舟過越來,青山何處復登臺。野花荊棘多迷恨,空逐寒沙白鳥回。
樹斜湍嚙石,草沒水平堤。跋涉移輕蓋,崎嶇策蹇蹄。雷聲喧谷口,虹影臥橋西。煙火瀰茫濕,田家晚未歸。
好在涂山月,如何看不歸。枕添連夜夢,人著向秋衣。刁斗聲偏急,星河影自微。王師千里外,絳水欲塵飛。
今古難容姓字真,多君水泊置吟身。從來鼓枻長歌者,不是龍飛榜上人。
二水澄白練,一亭延素秋。聊為庾公嘯,因效子長游。月色瀉尊俎,劍光沖斗牛。更須舒老眼,西北有高樓。
天下有力可移山,底事秦鞭不作難。我卻笑渠精衛石,一生愁絕海漫漫。
才過天社又中秋,江子何時寫我憂。風掃半天河海凈,玄霜著物蛻蟬休。
莫以憐才少相君,提封盡跨五湖云。請看六字鐫官詔,便是仙都十賚文。
珠市西頭近接城,客餐珠肉當瓊英。廉州個個珠娘媚,祗為珠池水色清。
天際雙龍挾鐵船,石梁桂樹設崇筵。玉杯甘露憑斟酌,大洞真君會眾仙。
葉稀林脫穎,沙現水分鑣。
匡山不可到,到者即宜家。我昔曾將母,君今欲學畬。望湖千樹里,入澗一峰斜。深谷喜人至,烹泉話晚霞。
三年待次喜瓜期,別酒春風勸一卮。欲試發硎稽古力,稍從連茹中興時。徒勞人耳猶州縣,可識荊兮復別離。深念對床聽夜雨,情懷作惡不成詩。留都萬雉最繁雄,人物風流古所同。玉樹玉笙亡國恨,桃根桃葉劫灰空。重新觀闕青冥外,依舊山川王氣中。好把清吟追太白,龍蟠虎踞美江東。霸業衣冠事莫論,秦淮潮汐自潺湲。新詩必有江山助,故國應無喬木存。宅施雞園鐘阜遠,塔藏鳥爪道林尊。登臨懷古情何限,想對三茅憶弟昆。
上車畏不妍,顧盻更斜轉。大恨畫眉長,猶言顏色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