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十七首 其三
盡信書不如無書,識得個字不如忘卻個字。
九經諸子徒爾藻飾,一大藏教盡是藥方。
分明對物收稅,何用商量,一葉扁舟載大唐。
盡信書不如無書,識得個字不如忘卻個字。
九經諸子徒爾藻飾,一大藏教盡是藥方。
分明對物收稅,何用商量,一葉扁舟載大唐。
完全相信書本知識還不如沒有書,認識一些字還不如忘掉這些字。儒家的經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不過是徒有華麗的辭藻,整部佛教經典就像是治病的藥方。很明顯是針對事物來收取‘稅’(引申為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不用再去商量,就像一葉扁舟承載著大唐的一切(寓意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容納世間萬象)。
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強調不能盲目迷信書本。
九經:一般指儒家的九部經典,如《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諸子:指先秦至漢初的各派學者或其著作。
藻飾:修飾,這里指經典著作的華麗辭藻。
一大藏教:指佛教經典的總集。
此偈頌為佛教相關作品,佛教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修行者過于拘泥于經文教條的現象。作者可能針對這種情況創作此詩,以提醒人們不要被文字所束縛,應追求對佛法的真正領悟。
這首偈頌主旨是批判對知識和經典的盲目迷信,強調要超越文字去領悟真諦。其特點是語言簡潔,哲理深刻。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引導修行者正確對待經典和修行方法。
百戰關河血未乾,漢家宗社要重安。當時盡著羊裘去,誰向云臺畫里看。青山如馬復如龍,滄海東來第幾重。不是狂奴輕萬乘,世間誰不受牢籠。
易世佳名在,須臾舞席休。才人垂一筆,此地始千秋。星物無心改,雨云作意留。眼前朝暮色,不盡古今樓。
百尺清泉聲陸續。映瀟灑、碧梧翠竹。面千步回廊,重重簾幕,小枕敧寒玉。試展鮫綃看畫軸。見一片、瀟湘凝綠。待玉漏穿花,銀河垂地,月上欄干曲。
墻下青柴曬已乾,短髭長鬢尚依然。少年手到中年手,扶著翁頭廿二年。
干戈遍地錦書遲,每發緘封總不支。莫枉相思歌杕杜,暫時辛苦撫諸兒。浮云隨分天南北,閨夢欲來路險巇。春水方生花滿陌,王師旦夕定東夷。
折得荷花伴我幽,更搴荷葉伴花愁。孤芳欲落偏多思,一片先垂半不收。
漢主憂勤減膳頻,誰令天下尚黃巾。近聞李廣軍威振,復道張騫使節新。天意未忘清廟祀,群雄休犯屬車塵。史臣擬草河清頌,還屬詞林第一人。
每愛幽居詠考槃,何須飛夢到長安。碧藤自起四五尺,紫竹新添三兩竿。長短鶴鳧隨物好,方圓枘鑿合時難。山中道士偏憐我,近寄華?滿藥闌。
來時溟涬許同科,曾聽圭峰踏月歌。今日君騎地官馬,白云招手奈君何。
使君經術有馀師,元凱家傳左氏辭。東海大風回騁翰,少陽寒色動褰帷。按圖冠帶還千里,問俗春秋自一時。況是郡城常下鳳,文章兼似羽毛奇。
帝城春近俗熙熙,師宰功高不事知。天上中人傳詔日,御前蕃使賀年時。
黃云白草沒燕山,百戰空存兩鬢斑。不識征夫三十萬,幾人生入玉門關。
有客住吳國,贈我以莫耶。提攜未出匣,隨手生霜花。或恐是神物,吞吐虹光斜。不惜黃金裝,橫在白鼻騧。邊烽昨夜至,飛符度流沙。秋月照長城,邊騎紛如麻。按劍左右盼,目已無渾邪。丈夫為天下,安能復顧家。
官羅新賜印封全,擎出天門眾手傳。怪道比他顏色異,文皇庚子進來年。
野衲來棲半屋云,一單猶貯貝多文。問他城郭山林事,手數輪珠默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