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教寺
層巒回合梵王宮,
色相樓臺煙雨中。
千樹門頭盤石磴,
一鈴殿角語天風。
林棲孤鶴樵僧返,
山擁重云野寺空。
薄暮疏鐘催去客,
那禁神駿憶支公。
層巒回合梵王宮,
色相樓臺煙雨中。
千樹門頭盤石磴,
一鈴殿角語天風。
林棲孤鶴樵僧返,
山擁重云野寺空。
薄暮疏鐘催去客,
那禁神駿憶支公。
層層山巒環繞著梵王宮殿,樓臺在煙雨中若隱若現。千萬樹木旁盤繞著石階,殿角的風鈴與天風私語。林間孤鶴棲息,樵夫與僧人歸來,重云簇擁下野寺顯得空寂。傍晚稀疏的鐘聲催促著離客,怎能不令人想起愛馬的支公。
梵王宮:指佛寺,此處代指隆教寺。
色相:佛教術語,指一切可見的形相,此處形容樓臺在煙雨中的朦朧景象。
石磴(dèng):石階。
支公:東晉高僧支遁(字道林),以愛馬、養鶴著稱,常與名士交游,此處借指高僧。
具體創作背景無明確史料記載,推測為詩人游覽隆教寺時所作。詩中描繪了山寺在煙雨中的景象,或作于暮秋或雨后,通過觀察自然與寺中人事,觸發對歷史與高僧的聯想。
全詩以隆教寺為中心,從遠及近、由景及人,描繪了山寺的清幽之景,結尾借‘支公’典故深化主題,既展現了自然之美,又暗含對精神高潔的追慕,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紀游詩。
個儂何事學疏星,向紗窗,暗處生。玉兒相見眼偏明,花影下,扇羅衾。避人還故傍人行,一些子,最關情。飛繞銀床休更撲,殘月白,露華清。
繡簾初下曲廊西,照垂楊,月影齊。有人年少好蛾眉,歌金縷,勸玻璃。就中擲眼怕人疑,佯低面,整紅衣。
悄語玉郎須盡醉,郎不飲,又花飛。菊花能醉去官人,對鴻妻,引鶴孫。癲狂不怕大官嗔,吾眠矣,任諸君。
前山過雨黛初勻,晚猶帶,斷霞痕。金管玉簫堪載酒,明日訪,莫愁村。
一天涼月弄晴暉,帶清霜,白雁飛。故人煮酒送將歸,紅燭下,有蛾眉。
白梅花底雪垂垂,歌金縷,勸酴醾。笑問青樓曾薄倖,如杜牧,是為誰。
期公簪橐侍甘泉,
底是上天不假年。
才大難為當世用,
文高猶有后人傳。
魂銷閩檄千山路,
淚挽銀河七月天。
會葬誰歟銘郭泰,
固應無愧翠珉鐫。
任重才荒悴此心,不堪衰病日侵尋。感君惠我行囊藥,一顆烏丸抵萬金。
紫霞杯里注瓊漿,一夕才吞藥味良。有待微軀漸康復,漫尋叔子拜神方。
邑下羹不和,
幕中往調護。
紛爭非士則,
各使捐細故。
頗憶郗參軍,
能令公喜怒。
應知鞅掌車,
歷盡崔嵬路。
樂在知幾早,
憂因見道遲。
遙憐鮑莊子,
人笑不如葵。
神仙有無何恍惚,黃帝廣成但傳說。
秦皇漢武慕長生,方士怪迂始百出。
安期盧敖去不來,文成五利徒喧豗,神君未下鬼先集。
世上烏有神仙哉!
蓬萊可望不可即。
但愿人人足衣食,升平樂過華胥國。
七里南山邊,更作三里程。
十里舊榷界,雙橋酒有聲。
身老友朋盡,事殊時代更。
茅店迷處所,飲徒眠九京。
半川寒日滿村煙,
紅樹青林古岸邊。
漁子不知何處去,
渚禽飛落拗罾船。
桃花此約為誰狂
早占陽春白雪妝
淡淡淺紅慵素粉
疏疏細影弄幽香
桂邊強作拖風片
菊后堪憐競晚芳
擬向仙蹤尋去路
津頭笑殺捕魚郎
葛葉催耕二月時
斜橋曲岸馬行遲
家家賣酒清明近
紅白花開一兩枝
行藏無定倩誰盟,獨愛仙舟桂楫輕。未必路河風信急,自緣鄉國動歸情。
末世頹風事講盟,翻云覆雨往來輕。先生卻是同心者,一味汪汪澹薄情。
閑尋酒債問詩盟,萬里晴空一羽輕。不是知音頻寄語,秋光何事可怡情。
湖波如鏡蕩寒光,
曾照金釵十二行。
一片明光新境界,
雪中來過郁金堂。
方朔仕漢廷,事道非玩世。
時時一諷諫,彼自敬其事。
叩頭誅董偃,凜凜直臣義。
豈得以詼諧,目之曰游戲。
玉琢器始成,人學道可造。
荒經而蔑右,用是長桀驁。
庸妄墮家聲,每貽旁觀誚。
延師導前途,在己探蘊奧。
微言闡天人,大節講忠孝。
根底既宏深,枝葉自炳耀。
一朝取科名,顯揚在廊廟。
慎勿懷宴安,終身老蓬藋。
怕見公卿懶入城
野橋孤店跨驢行
天公遣足看山愿
白盡髭須卻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