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亭話別示及門諸子 其二
文士相輕自古然
不妨褒貶讓時賢
眾流浩蕩爭趨海
一木槎丫獨拄天
老馬就衰猶識路
野狐雖幻枉談禪
書生報國無奇策
回首名山講藝年
文士相輕自古然
不妨褒貶讓時賢
眾流浩蕩爭趨海
一木槎丫獨拄天
老馬就衰猶識路
野狐雖幻枉談禪
書生報國無奇策
回首名山講藝年
文人相互輕視自古以來便是常事,不妨將褒貶之權讓與當代賢達。眾多河流浩浩蕩蕩爭相奔涌入海,一棵枝丫交錯的樹木獨自支撐蒼天。衰老的駿馬仍能辨識舊路,野狐即便幻化也不過空談禪理。書生想要報國卻無奇特計策,只能回首當年在名山講學的歲月。
文士相輕:文人之間互相輕視,典出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槎丫(chá yā):同'槎枒',形容樹木枝丫交錯的樣子。
老馬識路:典出《韓非子·說林上》,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
野狐談禪:佛教術語,指未得真法而誤人子弟的邪說,此處指虛妄不實的空談。
講藝:講授儒家經典或學術技藝。
此詩為作者于鑒亭與門下弟子話別時所作,當作于晚年講學時期。詩中'老馬就衰''回首名山講藝年'等句,可見作者已屆暮年,在離別之際回顧往昔講學歲月,感慨自身報國無策,故以此詩贈弟子,寄寓勸勉與期許。
全詩圍繞'話別'展開,通過對文人風氣的評說、自我品格的堅守、對空談的批判及報國無門的感慨,展現作者復雜心境。詩中意象鮮明、用典自然,語言質樸而富有哲理,既體現學者的深厚學養,亦傳遞對后學的拳拳之心。
云深別有深庭宇。小簾櫳、占取芳菲多處。花暗水房春,潤幾番酥雨。見說蘇堤晴未穩,便懶趁、踏青人去。休去。且料理琴書,夷猶今古。誰見靜里閑心,縱荷衣未茸,雪巢堪賦。醉醒一乾坤,任此情何許。茂樹石床同坐久,又卻被、清風留住。欲住。奈簾影妝樓,剪燈人語。
梨云撩夢送輕寒,異地逢春作客難。何處烏衣尋故壘,獨教紅粉泣南冠。閑調宮羽傳新恨,更檢縹緗結古歡。一卷琳瑯題詠遍,錦囊歸去壓雕鞍。
山頭斗柄掛寒芒,煙水浮空正渺茫。坐久不知江月落,滿身風露濕衣裳。
流離避地歸不得,門巷重過傷婦家。東郊上冢更凄絕,風景猶昔驚年華。舒青柳眼已無賴,方塘淺水初鳴蛙。難尋山陰萬株雪,時見幾樹檀香花。松風古寺一泉冷,悤悤不暇評僧茶。當年春郊斗游騎,關朱群季何紛拿。長堤飆忽三十里,桃林袖底翻紅霞。戲撞鐘鼓動僧眾,少年意氣如驚麚。死生交情倏灰燼,況益變亂相乘加。乃知一身撫陳跡,亦如望古徒興嗟。崇岡佳城尚蔥郁,急趨展拜當日斜。何年重來際世定,偕同孤女攜甥娃。零丁困苦滯海角,姥老反哺酸慈鴉。愁心掩抑不可訴,掛眼一塔時呈遮。
享年八十三,而不七十九。嗚呼夏相公,萬古名不朽!
晴日氛暄埽,都人祓禊初。湛恩施雨露,清宴集冠裾。風織波紋細,晴牽柳線舒。太平多盛事,恩許樂于胥。
池上尋詩繞百回,何須東閣對官梅。靜中賞識人知少,一個山螢度水來。
旭日上清穹,明堂坐圣聰。衣裳承瑞氣,冠冕蓋重瞳。花木經宵露,旌旗入仗風。何期于此地,見說是神工。
靈之來下,擴景乘光。靈之回御,景龍以驤。鑒我休德,降嘏產祥。大田多稼,以惠無疆。
十里不同云,五里不同雨。天公白茫茫,乃爾多肺腑。人言蛟龍神,象類可以取。蛇蟲當此時,行路誰敢侮。飛騰信有術,忍待號者苦。咄哉神禹功,浩蕩流萬古。
復閣耿蒼煙,斜暉掛木末。卷帆何處船,危檣待明發。
寒雪盡垂空,玉色粲萬瓦。默默行五牙,郁靄望黃野。
何以定交契,贈君高山石。何以保貞堅,贈君青松色。貧居過此外,無可相彩飾。聞君碩鼠詩,吟之淚空滴。
五帝三皇主,蕭曹魏邴臣。文章惟返樸,戈甲盡生塵。諫紙應無用,朝綱自有倫。升平不可記,所見是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