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巾送別黃氏諸子北上二首
送君北上黃金臺,淮水征航曉日開。今夜飄零何處泊,竹西亭畔笛聲哀。
江淮飛雪滿河東,爾去長安賦漢宮。到日西山春正好,高樓明月醉東風。
送君北上黃金臺,淮水征航曉日開。今夜飄零何處泊,竹西亭畔笛聲哀。
江淮飛雪滿河東,爾去長安賦漢宮。到日西山春正好,高樓明月醉東風。
送你北去黃金臺,淮河上的航船在曉日中啟程。今夜漂泊將停在何處?竹西亭畔傳來哀傷的笛聲。
江淮的飛雪鋪滿河東,你前往長安定要賦寫漢宮。到達時西山的春光正好,高樓上明月下共醉東風。
黃金臺:戰國燕昭王為招納賢士所筑之臺,此處代指京城或求賢之地。
竹西亭:揚州名勝,唐代杜牧《題揚州禪智寺》有“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句,此處借指送別之地。
河東:黃河以東地區,泛指北方。
賦漢宮:指創作以漢代宮廷為題材的詩文,暗喻友人將參與京城文化活動。
醉東風:在春風中沉醉,形容春日暢飲的愉悅場景。
詩作于作者于江淮地區送別黃氏諸子北上京城之際,時值冬季(“江淮飛雪”),友人或將赴京求仕或參與文化活動。詩中“黃金臺”“賦漢宮”暗含對友人才能的期許,反映了當時文人北上尋求機遇的社會背景。
全詩分兩首,首章聚焦送別場景,以曉日啟程、夜笛哀鳴渲染離愁;次章轉向未來想象,以飛雪啟程、春日醉月傳遞祝福。情感由哀轉喜,既展離別之痛,又寄前程之望,是典型的送別詩佳作。
絕壑東回鳥道微,隔山流翠轉依依。西風落日空潭上,滿地寒云濕不飛。
真主分明舜與堯,追崇詔下復誰搖。悔深鑄錯行藏外,秪合西山老聽樵。
城市已酣寐,囂滓俱潛沉。孤光舒巨掌,數探夜淺深。
路出女濆湖,警蹕霸王驅。靈池飛霹靂,枯冢走于菟。老禪猶點石,仙鬼只疑狐。祖龍來發閟,銀河又飛鳧。
此夕中秋月,他鄉兩度圓。孤云生夜翳,萬象失秋妍。雨氣饒侵客,風期又隔年。誰能攬明鏡,爛熳掛青天。
少年嘗昧道,無事日悠悠。及至悟生死,尋僧已白頭。云回廬瀑雨,樹落給園秋。為我謝宗許,塵中難久留。
何人雙贈水精瓶,梅花數枝瓶底生。瘦枝尚帶折痕在,隔瓶照見透骨明。大枝開盡花如雪,小枝未開更清絕。爭從瓶口迸出來,其奈堪看不堪掇。人言水精初出萬壑時,欲凝未凝如凍脂。上有江梅花正盛,吹折數枝墮寒鏡。玉工割取到人間,琢出瓶子和梅看。至今猶有未凝處,瓶里水珠走來去。只愁窗外春日紅,瓶子化作亡是公。
汩汩在塵埃,羈懷不暫開。病將顏玉去,愁送鬢絲來。招隱慚高蹈,扶顛乏大才。行藏成兩失,回首有馀哀。
日斛葡萄剩有馀,一官不換只閒居。窗含煙氣虞山近,門掩秋聲栗樹疏。鴻雁去來知幾度,雞蟲得失竟何如!丈夫高蓋非無日,聊遣閒情賦《子虛》。
湖上蟾峰鎮碧波,萬家高倚石嵯峨。我來卻值秋初霽,快睹中天月色多。
高人例愛竹,居必置左右。此君有雅操,凜凜歲寒后。黑水埋荒煙,川闊多胤胄。楚山昏瘴雨,石罅挺纖瘦。風俗視樵蘇,斤斧莫恕宥。蓮幕地深嚴,得所逾靜秀。青苔春雨足,黃壤潛陽透。瑤楨撲霜粉,稚子解衣繡。羲伯歌朱華,新綠郁滋茂。群賢贊威德,堡障息烽候。北軒灑蒼雪,飲奕破清晝。我本性介特,禮法以自囿。行年涉強仕,懷玉賈不售。何用羨此君,更積文行富。
燕臺遙望帝王家,海國初還漢使槎。千里旌旗生氣色,一江波浪漾云霞。別時聊贈官橋柳,到日饒看銜苑花。六轡馳驅行已遍,鳳凰池上待宣麻。
釋迦彌勒,猶是他奴。臨濟德山,是何草芥。向上一路,荊棘成林。更欲翻身,墮崖落塹。總不動著,當處活埋。生機臨時,翻成亂統。穿耳胡僧蔥嶺去,夜行踏雪馬蹄輕。
微滓清輝燭穗騰,蓮心隔遠寄河燈。虛延青史三千載,可解蒼生十八層。畫鬼如人翻得趣,舍真助虐豈無憑。盂蘭盆會小功德,本事毋忘拔苦僧。
一身之外不知謀,若道謀身病未瘳。居并野僧方結夏,身隨稿葉又經秋。肥猶似鬼臞何狀,少不如人老合休。忽報吳門兵燹盡,古來佳麗說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