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 其七
古往諸仙子,
根元占甲庚。
水中聞虎嘯,
火里見龍行。
進退窮三候,
相吞用八纮。
沖天功行滿,
寒暑不能爭。
古往諸仙子,
根元占甲庚。
水中聞虎嘯,
火里見龍行。
進退窮三候,
相吞用八纮。
沖天功行滿,
寒暑不能爭。
自古以來的諸位仙人,其根本都源于陰陽二氣的調和。水中似能聽聞白虎的嘯聲,火中可見青龍的運行。修煉的進退火候窮究于三候變化,陰陽交融需運用天地八方的元氣。待得沖天的修行圓滿,便連寒暑也無法侵擾。
甲庚:甲為天干之首,屬陽木;庚為第七位,屬陽金,道教中代指陰陽二氣或丹道的基本元素。
虎嘯:白虎,內丹術指肺金之氣的運行;龍行:青龍,指肝木之氣的運轉,二者象征坎(水)離(火)二卦的調和。
三候:丹道術語,指修煉火候的三個階段(或初、中、末),需精準把握進退。
八纮:指八方極遠之地,此處代指天地間的元氣,強調修煉需融合宇宙能量。
功行滿:修行圓滿,達到超脫凡俗、與道合一的境界。
此詩應為古代道教修煉者所作,具體作者不詳。創作背景與道教內丹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反映了唐宋以降丹道盛行的文化環境。詩中內容緊扣內丹修煉的核心理論,強調調和陰陽(甲庚)、運行龍虎(坎離)等內煉步驟,是道教‘性命雙修’思想的文學化表達。
全詩以簡練筆觸闡述內丹修煉要義,通過‘甲庚’‘龍虎’等象征,概括修煉中調和陰陽、把握火候的關鍵,最終指向‘寒暑不能爭’的超脫境界,體現了道教追求長生、與道合一的修行理念,是研究古代丹道文化的重要文本。
夙仰梅園夢想深,一朝攜屐忽登臨。其間山水得真趣,到此主賓樂賞心。亭榭高低皆入畫,干枝疏密自成林。何時能賦遂初愿,漱石枕流寄醉吟。
飛身恍若上蓬瀛,香雪霏霏繞玉英。偶爾有緣逢一面,果然修到定三生。姍姍瘦骨難諧俗,淡淡風流合讓卿。人不如花清福好,黃金難買是閑情。
黃茆持覆屋,溪石運作垣。桑麻有馀地,家家養龍孫。
春雷初起蟄,切玉供盤餐。一朝解風籜,叆叇蒼云屯。
我來倚拄杖,恐是辟疆園。千畝倘可致,封君何足言。
虛度光陰四十年,滄桑回首思綿綿。
功名已付云煙幻,詩酒偏留鷗鷺緣。
骨傲料難諧濁世,才疏終擬賦歸田。
何時得遂林泉隱,拋去風塵馬上鞭。
聞得西巖竇,高飛直下泉。貪奇曾結屋,接潤可通田。
晚竹侵云老,涼蔬摘雨鮮。野猿常抱子,飼食下松顛。
清嘯谷音答,閒眠松蔭便。山林微暑退,鐘鼓遠風傳。
足繭憂羸仆,身輕羨散仙。乍暄思午盥,喜際石根泉。
脈接丹山活水頭,
碧桐飄井幾經秋。
翩翩國瑞巢門日,
自有甘霖遍十洲。
蕭蕭煙樹六陵東,燕子雙雙飛故宮。
秋草馬嘶行客岸,夕陽樓捲聚鴉風。
而今不復為京洛,此地曾聞屬鎬豐。
陵谷從來桑海變,江楓何似建康紅。
萬頃鯨波內,巋然一石山。
江神擎貝闕,湘女露云鬟。
客棹蒼茫外,祇園紫翠間。
我來嗟索寞,登眺卻忘還。
何處聞歌不可憐,
秦淮絲竹委荒煙。
傷心寄語阮司馬,
慚愧《春鐙》《燕子箋》。
水樣罘罳禁嫩寒。
畫中樓閣夕陽殘。
夕陽曾照倚欄干。
綠綺已捐名士調,
紅塵偏上美人鬟。
不曾同去有青山。
桃源驚說是比鄰,欲借慈航試問津。隔浦漁郎卻搖手,主人不是避秦人。
雙林東望有幽棲,苦竹叢中謝豹啼。可是主人曾問世,不言桃李已成蹊。
剪燭西窗笑語歡,圍爐促坐小團欒。
山林把臂來諸阮,風雨聯床得二難。
喝雉狂呼消夜永,傳杯劇飲敵春寒。
田家客似卿曹少,草具相留意未安。
盤中到處六朝松,夭矯離奇翠蓋濃。
只恐夜闌風雨疾,破空飛處盡成龍。
秋入村居衛水新,蕭蕭蹤跡托荊榛。
桑田有政供吾課,盤味無兼愛客頻。
風雨匡床堪豹隱,云霄枯木半龍鱗。
朝朝晚起無多事,課子橫經懶不嗔。
小醉初醒日半昏,
森森赤棒繞籬門。
慨然投袂無難色,
不識從來獄吏尊。
櫻桃宴罷人歸后。正煙籠淡月,疏窗如畫。紅藥欄邊,當日新攜素手。
睡起微聞花嘆息,似記得、星星密咒。依舊。對漂香泊粉,幾枝春瘦。
別久。心期輕負,為深憐痛惜,越添僝愁。十載綺羅情,付昨霄殘酒。
誰道酒醒都是恨,只刬地、曉風楊柳。知否。古今來一例,斷腸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