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玉論師赴覺海
妙旨惟從句外求,
白云先見室中籌。
海山深處多麟鳳,
此去橫經一網收。
妙旨惟從句外求,
白云先見室中籌。
海山深處多麟鳳,
此去橫經一網收。
精妙的佛理只能從文字之外去尋求,高潔的白云仿佛已預見室內的籌謀。海山深處有許多如麟鳳般的賢才,此去講學定能廣泛收納匯聚。
妙旨:精妙的佛理或深奧的義理。
句外求:指超越文字表面,從言外之意中領悟真諦。
白云:此處象征高潔、祥瑞的意象,或暗喻修行者的超脫心境。
室中籌:室內的籌謀、準備,可能指玉論師對佛法傳播的規劃。
海山:指覺海所在的山海之地,或代指修行勝境。
麟鳳:麒麟與鳳凰,傳統中象征祥瑞、德才兼備之人,此處喻指覺海周邊的賢能之士。
橫經:指展開經卷講學,古代儒釋道講學常用此動作代指傳道授業。
一網收:比喻廣泛匯聚、收納,此處指玉論師此行將廣納賢才、弘揚佛法。
此詩或為送別天竺玉論師前往覺海(可能為寺廟或修行場所)時所作。玉論師當為精通佛理的高僧,詩人與其交好,知其學識高深、德行高潔,故以詩相贈,既贊其對佛理的深刻領悟(“妙旨惟從句外求”),又期許其此行能于覺海廣聚賢才、弘揚佛法(“此去橫經一網收”)。創作時間或在宋代(“覺海”為宋代常見寺名),具體背景因史料未載,暫依詩意推測。
全詩圍繞玉論師赴覺海一事展開,前兩句強調佛理需超越文字領悟,后兩句以“麟鳳”喻賢才,期許其講學廣納人才。詩中融合禪意與送別之情,語言凝練,意象高潔,展現了詩人對佛法傳播與賢才匯聚的積極態度,是一首兼具哲理與抒情的送別詩。
炙灼錐千孔,淋淋汗若漿。桔槔深不汲,涸陌渴黍梁。違久瀺灂水,相逢只夢鄉。蒸床身烙餅,葦席洼盛湯。涼首欣髡發,清身欲褪裳。著紗猶覺厚,剪袖總嫌長。轉似鍋臺蟻,煎烤惹惶惶。念及田桑者,縱橫坼舊創。黍青乏浸潤,蔫卷頓成黃。夏殤青半畝,秋減百斤糧。使憶經荒歲,怛憂斷客腸,莫添餓殍骨,累累漫松岡。幸甚風聲起,密云蔭野荒,重帷堪蔽日,倏忽有旻涼。有待甘霖至,適情滋莽蒼。煬煬終得熄,天地秉如常。
飛錫尋師灤水頭,胡塵不傍朔云浮。肇林覺樹誰先植,宦海慈航爾獨修。一別谼中蘭若隔,重來塞外雨花收。南歸執法應相問,半席他時為我留。
無復青氈為楚留,南來疋馬古融州。十年不愧諸生長,三仕寧慚百里侯。莫以棘棲堪臥理,共看民力總須愁。風塵道路何多日,且對芳樽話故丘。
春秋佳日多,重九亦清和。令節頻生汝,華年奈去何。綠尊知滿飲,烏帽定狂歌。未得曾相識,遙憐在薜蘿。
狀元昔日讀書處,野客深秋載酒晴。草散嵐煙江日落,林虛臺榭石云生。地連溟渤千峰盡,天薄東南一帶橫。醉倚西風空悵古,寒鴉飛上越王城。
默默心情向阿論,纖腰瘦怯畫中人。良辰美景番成恨,忘卻新春與舊春。
青菭有馀緒,浮海獨纏綿。日出能含影,龍歸得抱涎。秪當生水國,不欲到人煙。若使克彝鼎,山珍無此鮮。
實體平心待和味。庶羞百品多為貴。或鼎或鼒宣九沸。楚桂胡鹽芼芳卉。加籩列俎雕且蔚。
苦無雄略但兒嬉,尚想山頭學射時。忽報陰平魚貫入,可憐一鏃不能施。修明國政保關山,豈在馳驅縱送間。空使流人登劍閣,向風長喟笑庸孱。
爾別何所游,月明江上舟。異日思君處,憑欄看水流。
莫道山居遠,山居卻有鄰。溪邊過橋客,江上釣魚人。
蠅鉆故紙竟不悟,蛾撲明燈甘喪生。大似盲人騎瞎馬,不知平地有深坑。
交游雨過三生夢,今古風前酒一杯。
聞道西山筍蕨香,遠扶鳩杖過眉長。參烹海路羹尤滑,醉臥南薰夏亦涼。皓首方知尋四老,黃埃卻笑污三梁。從今伏臘真時節,一舉何辭累十觴。
苜蓿遍原野,春來馬多肥。今日烽燧靜,聊以解征衣。置酒召朋侶,日暮不見歸。何處射獵去,貂裘間輕緋。昨日已賜爵,前時初解圍。軍中重膽略,無如君所為。醉擁美人坐,不惜雙珠琲。門前羅金鉦,庭中插羽旂。錦瑟時一彈,空侯在中幃。杯行不知算,入手如欲飛。為謝眾賓客,四座多光輝。何以報天子,從今羽檄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