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三山渡口
江山哀吟四悄然
茫茫身世暮云天
聞潮始覺千層浪
見火方知一點船
作賦久淹劉表地
封侯空想仲華年
荒雞若肯催殘夜
定挽扶桑向日邊
江山哀吟四悄然
茫茫身世暮云天
聞潮始覺千層浪
見火方知一點船
作賦久淹劉表地
封侯空想仲華年
荒雞若肯催殘夜
定挽扶桑向日邊
江山仿佛在哀吟,四周寂靜無聲;迷茫的身世,與暮云、天空融為一體。聽到潮聲才覺察千層波浪翻涌,看到火光方知有一點船影浮現。我如王粲作賦,長久滯留他鄉;空自向往鄧禹年輕時封侯的輝煌。若荒雞肯啼鳴催促殘夜離去,我定要挽住扶桑,將太陽推向更亮的天邊。
劉表地:用東漢王粲滯留劉表麾下作《登樓賦》典故,代指漂泊滯留的他鄉。
仲華年:鄧禹(字仲華)24歲受光武帝封侯,此處指年輕時的封侯理想。
荒雞:半夜啼叫的雞,古以為不祥之兆,詩中取其催曉之意。
扶桑:神話中日出之處的神樹,代指太陽,象征光明與希望。
此詩或作于詩人漂泊途中。時值暮晚,舟泊三山渡口,面對江天暮色,詩人由景及己,聯想起自身久滯他鄉的際遇,又借歷史典故抒發未酬的壯志,尾句以‘荒雞催夜’‘挽日向邊’表達突破困境、擁抱光明的期待,反映其復雜心境與積極品格。
全詩以江景起興,結合身世之嘆與歷史典故,由‘哀’轉‘壯’,既寫漂泊之苦,更顯進取之志,情感跌宕,意境開闊,是一首融景、事、情于一體的抒情佳作。
虢國來朝不動塵,障泥一色繡麒麟。朱衣小隊高呵道,粉筆新圖遍寫真。寶雀玉蟬簪翠髻,銀鵝金鳳踏文茵。一從羯鼓催春后,不信司花別有神。
江上春來風雨惡,大浪小浪江中作。一葦之航何足云,蕩漾中流幾飄泊。人鲊甕,鬼門關,下隔深淵咫尺間。饑蛟食人骨如山,公無渡河當早還。
南州六月暍欲死,一見新圖眼遽明。何處長林雙樹下,矮床茅屋聽秋聲。
金井西頭萼綠仙,霞裾風度影翩翩。隴西才子多清思,謾把春云染杜鵑。
買山藝花竹,長恐落人后。不見竹林人,山王非俎豆。市門能幾許,掉臂日奔湊。遲子來朝天,商略陳薄陋。
登歌奏罷樂初成,懿懿芬芬薦德馨。好是天心彰信順,故教華月吐青冥。
眠溪大樹不見日,牧鵝小兒兼釣魚。南風相送玉湖口,舟子飯時吾讀書。
去年夜度西陵關,待渡兀立江上灘。灘頭潮來倒雪屋,海面月出行金盤。冰花著人如撒霰,過耳斜風快如箭。叫霜鴻雁零亂飛,正似今年畫中見。寒煙漠漠天冥冥,展玩陡覺心神清。便欲吹簫騎大鯨,去看海上三山青。
暫綴明光草,言從洛下游。塵沙兩河夕,風雨二陵秋。鏡有潘郎鬢,囊無季子裘。更堪三五夜,獨自下西樓。
節概西曹彥,文章太守臨。樸忠元故俗,風雅自遺音。探虎時看壯,懸魚跡許尋。五朝稽德在,如玉又如金。
一代汪司馬,憐才海內聞。乍日傳書至,慇勤問白云。
長爪麻姑舞壽筵,靈霄高會聚群仙。雷公電母飛金鈸,月姊風姨碎玉鈿。瓜遜棗,藕如船,蟠桃如斗酒如泉。鈞天廣樂醺天醉,簾外誰知下土寒。
老山今久寄,心事付蒼茫。數見春風起,長聞野卉香。林深藏日月,天近問圓方。詩酒老于此,男兒無故鄉。
湖月娟娟在,衣寒怯早行。水邊孤鶴起,郊外亂雞鳴。牢落身將老,艱危世未平。何當謝塵鞅,歸傍白云耕。
茫茫天地有筵臺,司命高持黑酒杯。酒過數巡應到我,欣然盡飲莫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