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紀役 其二
帝子華年小,初弦寶月沈。
端嫻三肅禮,憫動六宮深。
徒殯飛秋雪,迎神下彩禽。
松楸依在咫,慈孝萬年心。
帝子華年小,初弦寶月沈。
端嫻三肅禮,憫動六宮深。
徒殯飛秋雪,迎神下彩禽。
松楸依在咫,慈孝萬年心。
皇家子弟年紀尚小,如月初弦的明月已沉落。舉止端莊嫻雅行三肅之禮,其哀傷之情深深打動六宮之人。靈柩暫放迎來秋雪紛飛,迎神儀式中有彩禽降下。松柏近在咫尺,那慈孝之心將流傳萬年。
帝子:皇家子弟。
華年:年少,青春年少之時。
初弦:指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月亮,其形如弓。
寶月:對月亮的美稱。
端嫻:端莊嫻雅。
三肅禮:一種禮儀。
徒殯:靈柩暫放。
松楸:松樹與楸樹,常植于墓地。
具體創作背景需結合更多歷史資料。推測可能是在一位年少皇家子弟去世后所作,當時皇家舉行了相關的喪儀,作者目睹這一情景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是哀悼帝子早逝,贊美其慈孝。其突出特點是語言典雅,意境哀傷肅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反映了當時皇家的喪葬文化和人們的情感。
碧溪之上白云飛,早出晚步溪云歸。閒來自擬登樓賦,恨不停云坐釣磯。
候門稚子喜歸來,暖熱那無酒一杯。抖擻滿身塵土盡,襟懷還對好山開。
我亦牢騷客,同茲汗漫游。放懷憑縱酒,作賦怕登樓。異地難為別,孤帆不可留。明朝相送處,離思滿江頭。
不畏羊腸坂,遙尋雁塔盟。風波悲往事,云月見高情。技笑飛鼯盡,名嫌畫虎成。還思萬松塢,種麥了馀生。
石城上朝旭,宿霧漸已收。大江何茫茫,柔櫓泛中流。鐘阜猶在望,白云散巖幽。兩載寧無情,湖山憶同游。佳勝邈難即,回想空悠悠。順流駕長風,掛席何快哉。青山若相送,兩岸猶崔嵬。恩召信光渥,報稱知非才。貞白有君子,寧不動中懷。我舟既云邁,長風起層波。天水共渺茫,云岫紛嵯峨。石城猶在望,赤岸還經過。遠堤秋樹小,水國蒹葭多。老遂金陵游,奈此佳麗何。北歸已陳跡,江行遂成歌。
趙州火急要人成,大眾渾無半眼窺。騎個金毛游物外,南泉滴滴意深深。
蘭燼黦湘屏,蛛網簾釘。林鶯捎落護花鈴。撒盡榆錢飄盡絮,春也零星。月又上窗欞,風又泠泠。墜歡如夢不曾醒。只有烏龍眠自在,綠草閑庭。
讀書不知頭白早,卻是儒冠多誤身。陸沈黃綬非吾意,慚愧東西南北人。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滿天星;銅壺玉漏金門下,多少王侯勒馬聽。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舟中不記春將暮,忽見風中有飛絮。巧能投隙入青簾,媚欲依人沾白纻。漫空舞雪真顛彺,天地明遠春茫茫。瓊樓玉宇最高處,因風作態隨飄揚。氈鋪球轉俱無益,雀啄魚吹供戲劇。兒童欲捉到手難,始終憑藉東風力。柳花飛盡春江頭,春光欲去不可留。污池但有青萍合,煙景凄迷柳線柔。
戶外春陰閣。甜酒澆書不惡。柳陰東面轉、月將落。澹白梨花,長記東欄約。玉軫蛛絲絡。指爪添長,一春誰弄弦索。昏旦何妨錯。蝠燕從人清波。小齋題畫舫、任棲泊。槐火清明過了,依前寂寞。漫整烏巾角。且自煎茶,玉煙輕度簾幕。
雪嶺三峰矗,天光一鏡涵。日高澄海市,波凈豁云嵐。鸛鶴盤空起,魚龍得氣酣。尾閭何處泄,不必注東南。弓掛天山上,封侯重海西。當年驅戰馬,此地動征鼙。竇耿名猶壯,征和跡可稽。滄桑俄頃事,回首白云齊。望望沙陀迥,朱邪起后唐。廢興同逐鹿,人代幾亡羊。海澨任空闊,山容自老蒼。搖鞭過水曲,消受午風涼。
老大溪山入夢頻,聊憑圖畫寫情真。歸歟不及身強健,山有英靈恐笑人。
獨在西峰末,憐君和氣多。勞生同朽索,急景似傾波。禪者行擔錫,樵師語隔坡。旱□生赤蘚,古木架青蘿。石澗新蟬脫,茅檐舊燕窠。篇章蒙見許,松月好相過。思苦通真理,吟清合大和。□□□□□,風起送漁歌。
憶侍西征幕,叢談夜達晨。別來青鬢換,喜見紫泥新。宸極拱朝幘,曉星看蜀珍。一朝樓五鳳,積憤洗峨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