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藏主之南國
春入長淮野燒青,
六朝遺事鏡中明。
臨崖細剝苔紋看,
太半無人知姓名。
春入長淮野燒青,
六朝遺事鏡中明。
臨崖細剝苔紋看,
太半無人知姓名。
春天來到了淮河兩岸,野外燒過的草地又泛起了青色,六朝的往事如在鏡中般清晰可見。我靠近山崖仔細剝去苔蘚查看上面的文字,大半都沒有人知道刻寫者的姓名了。
長淮:指淮河。
野燒青:野外被燒過的地方又長出青草。
六朝: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合稱六朝。
太半:大半,多半。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詩中提及“六朝遺事”,推測可能是詩人在淮河一帶游歷,看到春天景色,聯想到曾經繁華一時的六朝如今已消逝,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可能社會相對穩定,詩人有機會游歷各地,在歷史遺跡中感悟人生和歷史。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歷史的興衰和人事的無常。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以小見大,從山崖上無人知曉姓名的刻字引發對歷史的思考。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展現了詩人對歷史的獨特感悟。
已是登臨晚,長須愛惜春。終當捐世事,來作臥云人。
野老烹雞會四鄰,瓦盆盛酒亂無巡。風林自奏陽春曲,一日鶯聲到夕曛。
芝檢下中天,春寒猶淺。馀閏銀蟾許重看。滿城燈火,又遍高樓深院。寶鞍催繡轂,香風軟。憔悴慢翁,蕭條古縣。隨分良辰試開宴。且傾芳酒,共聽新聲弦管。夜闌人未散,更籌轉。
瓢笠春風向海隅,官衙賓席已先虛??章勊逵蓙砻?,可惜高僧不食魚。
謝家春草綠,池上日油油。爾亦惠連好,長同康樂游。鹓鸞兄太液,芝朮弟丹丘。貽我黃山志,相期三海頭。
寒山有佳色,理策臨清漪。倚棹過綠玉,將以觀冬犁。舍舟登古岸,髣髴玉淵時。所異谷與川,動靜各有宜。停步稍顧盼,撫景心相隨。遙遙望石門,雙峰一徑微。梯窮萬山出,忽然就長堤。土屋三兩間,依巖縛茅茨。爨煙穿石竇,云影隨高低。下有丹溜潭,水落松風吹。泠泠潭上人,分明見須眉。樂此畢生平,耕鋤復何辭。古者食其力,辛苦當為誰。日暮且歸去,明春予再來。
乘舟五月出維揚,客子當歌思轉長。京闕北瞻云渺渺,河流東下水湯湯。頻年旱魃憐荒損,何日污邪足稻粱。轉餉未能寬旦夕,催丁已復急河防。梯航十道輸天府,車騎千人指帝鄉。負弩形疲還置驛,挽舟力盡尚贏糧。幾家煙火愁炊桂,極目滄波待變桑。中澤雁鴻差可嘆,大東杼軸向來傷。但看耕鑿俱王土,不似紛爭屢戰場。最愛陽城先撫字,并須元結集流亡。年來荒度功多就,更擬河清頌圣王。
壽身壽國道為醫,濟美如公父子稀。南北卿丞司帝憲,□先周魯拜宸衣。歲籌薦益神彌健,世味更嘗覺漸非。上最又乘秋色里,錫來丹誥日星輝。
窗虛沁露紗偏白,歸夢初長。費盡評章。一縷簫聲夜合香。書箋不誤猶經月,怕問尋常。明日思量。雁過寒江又幾行。
幄殿高懸絳節朝,龍紋浮動瑞煙飄。地當東海開黃道,仗倚中天切紫霄?;h千城臨禹貢,華封萬口祝唐堯。年時正憶臚傳里,玉筍金鋪具百僚。
素發詞垣老侍臣,周南留滯六年身。幸逢四紀休明會,遙慶三元正始辰。緹琯律傳仙黍應,青陽景轉帝蓂新。蓬萊御氣通璇極,稽首祥云是北宸。
北風夜泊蘆花渚,篷底青燈雁啼雨。水宿云翻路幾千,更闌月落知何處。風塵澒洞誰非客,憐汝南飛霜霰隔。哀鳴卻似畏繒繳,塌翅胡能傳尺帛。嶺樹重重是故鄉,故園諸弟日相望。寒宵聽汝應欹枕,兩地相思魂夢長。
喁喁洋洋,以游以泳。洪纖異群,咸適厥性。爰適得所,莫敢以罟。矧帝之氓,而敢以侮。
謁陵盛典重明時,將事賢王肅禮儀。懸想九重當此日,松楸雨露不勝思。
和羹心事歲寒姿,若第風標舍更誰。謾道色輕花更艷,幾成涂抹水邊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