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察院李侍御使廬陵因寄孟員外
繡衣乘驛急如星,
山水何妨寄野情。
肯向九仙臺下歇,
閑聽孟叟醉吟聲。
繡衣乘驛急如星,
山水何妨寄野情。
肯向九仙臺下歇,
閑聽孟叟醉吟聲。
身著繡衣的監察御史乘坐驛馬,如流星般疾馳而去,山水之景又怎會妨礙他寄托自己的閑適之情。是否愿意在九仙臺下稍作停歇,悠閑地聆聽孟員外醉后的吟詩之聲。
繡衣:指監察御史,漢代侍御史所穿的法服是繡衣,后以繡衣稱監察御史。
驛:驛站,古時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
肯:是否愿意。
九仙臺:地名。
孟叟:指孟員外。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當時李侍御要前往廬陵執行公務,詩人可能與李侍御、孟員外都是朋友,在李侍御出發時寫下此詩,既表達對其行程的關心,也希望他能在途中放松并與孟員外相聚。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李侍御并寄懷孟員外。其特點是將公務的急切與山水的閑適巧妙融合,情感真摯自然。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情誼和生活情趣。
參彼將,德(京本作“得”)性好攻心。
仔細究情(辛本作“精”)隨彼好,中行離[反](問)(據辛本、京本改)詭相親,設利誘前擒。
(覆兵敗將,攻其便,究其情,伐其機。)
舞停歌罷來中坐。
何代隱荒丘,茅堂獨寢幽。
隨緣三事衲,頓覺萬緣休。
貌古因持戒,身貧為少求。
吾師登鳥量,物外絕追游。
(《天圣廣燈錄》卷十二)
金西伏,木(京本作“未”)出現東方。
軍在西南休進戰,二星同出現東方,西若戰須亡。(或水或木星。)
終日低頭弄筆端,從人杜口話心難。
遠離塵世雖堪喜,爭奈風情未肯闌。
影鬬晴霞紅葉徑,聲連夜雨白云湍。
吟魂對景無羇絆,四海深機憶道安。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三十)
不知天上月,曾別幾多人?
劉民周續豈顛癡,棄世猶求遠大師。
今日幸逢玄旨在,須將心地種禪枝。
(見《淳熙三山志》卷三七)
(按:《祖堂集》錄正原偈四首,后二首應為智真作,參本卷智真條。)
日中暈,日被白虹穿。
天下大兵看即(京本作“帥”)起,又兼烈士報仇冤,奮怒氣沖天。
(荊軻入秦時有此兆。)
治浦橋連香積寺,東出城門五里遙。
遠望真如有圖畫,關防迢遞在云霄。
(〖1〗《嘉靖志》注:“《嘉定志》。”)
兩岸山花中有溪,山花紅白偏高低。
靈源忽若乘槎到,仙洞還同采藥迷。
二月辛夷猶未落,五更鴉舅最先啼。
茶煙漁火遙看處,一片人家在水西。
朔風振林壑,樓殿虛無間。
半夜云開月,流水滿空山。
久棲巖岳(《五燈會元》作“壑”)用功夫,草榻柴扉守志孤。
十載見聞心自委,一身冬夏衣縑無。
澄凝愁看(《五燈會元》作“含笑”,《禪門諸祖師偈頌》作“愁笑”)三愁思,情苦高名上哲圖。
業就巍(《五燈會元》作“高”,《禪門諸祖師偈頌》作“帝”)科酬極志(《五燈會元》作“志極”),比來臣相不當途。
兵發日,旗后有烏鳴。
此是天教吾得勝,令禽先報我公卿,將士盡歡欣。
華亭參后最幽玄,一句能教萬古傳。
猿抱子歸青嶂后,鳥銜花落碧崖前。
雖知物理無窮際,卻恐滄溟有盡年。
為報五湖云外客,何妨來此老林泉。
城營內,巨鳥忽留停。
防備賊人來索(京本作“兵來搦”)戰,兆當催眾早收(京本作“擁士倒抽”)兵,不去禍還成。(京本注:“三日從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