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1820歲來郡考試閒步引心書院詣文昌寂凝壇及準提寺呂祖廟見其棟宇堅牢門屏鞏固規形體制迥異昔時詢諸守院人稔知陳君廷瑜勤勞董脩從事十三年不厭不倦方得遹觀厥成余聞而心慕之不揣鄙詞歌以為贈
三教回環氣運開,
文壇佛座接仙臺。
憑依在德昭靈感,
蘊藉為功達化裁。
慧眼時觀龍軸降,
靈符畫引鶴書來。
百年故址今殊昔,
董倡奇勛實偉哉。
三教回環氣運開,
文壇佛座接仙臺。
憑依在德昭靈感,
蘊藉為功達化裁。
慧眼時觀龍軸降,
靈符畫引鶴書來。
百年故址今殊昔,
董倡奇勛實偉哉。
儒釋道三教循環,氣運由此開啟;書院、佛剎與道觀相連,共成勝境。依靠德行方能彰顯神靈感應,持續努力終達成教化之功。仿佛可見慧眼觀得龍軸降下,靈符繪制引來仙鶴銜書。百年舊地如今煥然一新,陳君督建的奇功實在偉大啊!
三教:指儒、釋、道三教,對應詩中‘文壇’(書院)、‘佛座’(準提寺)、‘仙臺’(呂祖廟)。
德:德行,詩中強調建筑得以穩固、神靈顯應的根本在于主持者的德行。
蘊藉:含蓄而持續的努力,指陳廷瑜十三年堅持督建。
龍軸:代指珍貴的卷軸或文獻,此處形容建筑落成后祥瑞之象。
鶴書:傳說中仙人以鶴傳遞的書信,象征仙凡相通的吉兆。
董脩:監督修建;遹觀厥成:出自《詩經》,意為最終完成某事。
此詩作于1820年(庚辰年),作者在郡城參加考試期間,散步至引心書院、文昌寂凝壇、準提寺、呂祖廟,見這些建筑相較于往昔更為堅固宏偉。經詢問守院人得知,此乃陳廷瑜耗時十三年辛勤督建而成,作者感其功績,遂作此詩以贈。
全詩以三教場所為背景,通過描寫建筑變遷與祥瑞之象,贊揚陳廷瑜十三年督建的堅持與功績。詩中融合儒釋道元素,既體現場所的神圣性,又突出主持者的德行與努力,是一首樸素而真摯的贈功之作。
八十華陽洞里仙,朝回劍履御階前。丹砂出鼎無馀火,白發看經有太玄。三月云江春似海,九重金闕日如年。歸來依舊茅山月,道德明言說五千。
圜丘恩例得量移,笑領全家出翠微。惟有來時的顱馬,商山埋骨不同歸。
久罷攝生術,虛藏種樹書。病多詩輒廢,秋到客仍疏。約帶何辭緩,穿靴不暇徐。猶勝策高足,辛苦曳長裾。
展親共喜天書下,持節遙看水部東。麟角新聲諧律呂,馬頭晴色見龜蒙。心馳闕里春風動,宴錫靈光禮數隆。周度想應河患急,早攄籌策贊司空。
侍講朱顏映白發,尚書野服接通衢。德星聚處人爭看,畫作兩翁相見圖。
至日聽寒雨,今宵憶向曾。漏催銅史箭,花灺木奴鐙。愁壘堅難破,騷壇峻可登。苦吟無好語,白發已鬅鬙。
春風冉冉吹山亭,春日娟娟回翠屏。淮浦又見桂枝發,江洲重入蘼蕪青。落花流水去杳杳,石泉飛雨寒泠泠。愁來甘臥茂陵病,寂寞云霄空客星。
寄來名筆總西京,讀罷翻然俠思生。紫閣云疑偷華色,黃河水約帶秦聲。未煩吾黨弦驚絕,依舊人間缶愛鳴。渭北洮東千萬里,五言何地起長城。
濕生礎汗暮云屯,夜雨丁丁已浹旬。素沫乍流疑洗月,寒絲不斷似留云。頻敲碧瓦鵑聲雜,細漬青苔鶴跡勻。繞砌落英香淚注,一庭星影白如銀。
積雨不出戶,空齋自檢書。如何陶令酒,亦到子云廬。閉閣青山少,開簾遠樹疏。沈冥應獨醉,無計屈高車。
滿塘秋水看蒼鵝,草軟沙平奈爾何。記得一群黃似酒,杏花梁上落紅多。
巡檐燕子掠晴絲,隔水茶煙出院遲。草色入簾人不到,午風吹暖夢回時。
青山深處得安家,莫憾天邊萬里賒。一個茅庵花與鳥,半弓蔬圃豆和瓜。玄都桃樹枉爭艷,赤壁樓船久沒沙。成毀興亡如掣電,休教血氣負韶華。
風流一代房山老,胸中丘壑蘊天巧。有時意匠稍經營,萬疊云山筆端掃。嗚呼斯人往矣不可攀,畫圖千載遺人間。
亂世難為客,流年易作翁。百憂尋歲暮,孤夢怯山空。門掩云峰里,燈明雪竹中。無因乘夜訪,相慰一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