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池亭獨游三首 其二
清流環綠筱,清景媚虹橋。
鶯刷初遷羽,莎拳擬拆苗。
細沙擢暖岸,淑景動和飆。
倍憶同袍侶,相歡倒一瓢。
清流環綠筱,清景媚虹橋。
鶯刷初遷羽,莎拳擬拆苗。
細沙擢暖岸,淑景動和飆。
倍憶同袍侶,相歡倒一瓢。
清澈的水流環繞著綠色的細竹,清新的景色使虹橋更顯嫵媚。黃鶯梳理著剛換的新羽,莎草的嫩芽像拳狀即將舒展。細沙在溫暖的岸邊隆起,和暖的春景中微風輕拂。更加思念志同道合的友人,回憶起曾一起暢飲共歡的情景。
綠筱(xiǎo):綠色的小竹,筱指細竹。
媚:使動用法,使……嫵媚。
初遷羽:指鳥類初春換羽。遷,更換。
莎(suō)拳:莎草未展開的幼芽,形狀如拳。莎,多年生草本植物。
擢(zhuó):隆起、突出。
淑景:溫和的春光。淑,溫和美好。
和飆(biāo):柔和的風。飆,原指暴風,此處指微風。
同袍侶:出自《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袍”,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倒一瓢:指暢飲,表達歡聚之情。
此詩約作于白居易晚年居洛陽時期。此時詩人退居閑適,常于池亭游賞,但面對早春蓬勃生機,難免觸景生情。詩中“同袍侶”或指其好友如劉禹錫、裴度等,因友人未伴左右,故生思念,反映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
全詩通過描繪早春池亭的清新景色,由景入情,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思念。詩中景語與情語交融,語言明快自然,既展現了白居易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感知,也體現了其詩歌“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抒情特色。
桓桓鄺將軍,討賊奮英武。所至縛賊奴,將以血覺鼓。淮陰信無雙,噲等焉足伍?年富力正強,成功報明主。桓桓鄺將軍,賦性機甚警。沈毅罕言語,每發中肯綮。及其聞善言,沛然發深省。酷吏盡掃除,疲民得蘇醒。桓桓鄺將軍,憂國常戚戚。韶民苦凋瘵,軍賦從何出?慨然示無私,政令始歸一。倉庫豈不盈?稽之不終日。桓桓鄺將軍,苦天久不雨。青黃不相續,斯民亦良苦。忠誠自心出,虔禱遽如許!神靈亦陰相,青天雨如澍。桓桓鄺將軍,擬歸集精兵。涼秋八九月,佇看官陂平。其馀持土苴,不戰將自傾。與子當并驅,笑敚南雄城。桓桓鄺將軍,號令甚嚴肅。荒村人夜行,空谷鬼晝哭。風霆無留滯,迅若置郵速。昨日歸牽牛,推恩及茅屋。桓桓鄺將軍,仗義能急難。水陸勢既合,破賊笑談間。聲名播南海,威武耀北蠻。明當喚班固,勒名貂蟬山。桓桓鄺將軍,罕與污冗親。所以奸諛夫,無所容其身。況耳不妄聽,中心明如神。誰知殺賊漢?高出知書人。桓桓鄺將軍,密爾宜章市。公然一榻外,老賊敢鼾睡。一朝生致之,持歸獻天子。天子嘉其功,聲名播寰宇。桓桓鄺將軍,民社當自重。但愿賊掃除,勿遣民倥傯。居民茍一空,城存復何用?此理君固知,丁寧為君誦。
沈沈寒夜永,歷歷禁鐘馀。空館三更雪,殘燈一卷書。禪扉原寂寞,客舍獨何如。不是忘情者,孤懷詎可舒。
沅水窣湘波,群山簇翠螺。偶來擺手舞,欣作放懷歌。云去江中遠,風生嶺上多。月城苗鼓里,恍若鳳凰馱。
偃息東林下,悠然澹旅情。泉歸虎溪靜,云度雁天輕。蒼蘚封碑古,優曇應記生。預悉鐘鼓動,擾擾又晨征。
此心純孝古來同,祿養其如拱木風。哭筍簇寒驚土迸,求魚衣解訝冰融。羹墻恍若神靈見,泉隧多應祀享通。老我儒林當作傳,史才愧不似諸公。
池中地窄一泓多,滿注流泉復幾何?皓月初圓先得影,微風雖動了無波。可容赪鯉十數輩,僅種圓荷三兩窠。兀坐小窗炯相對,眼明時見白云過。
軟紅團砌日和南,為祝行云結小庵。斗艷豈容遭妒女,逢仙剛又選童男。青衣倍稱騎羊戲,玉管生憐駕鳳堪。愿與花神乞延壽,共將垂鬢續春三。
憶疏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冤他。吟鞭裊青驄馬,莫吃秦樓酒,謝家茶,不思量執手臨歧話。
病馀春巳歸,飛花滿空堂。萱草欲成窠,戎葵粲微黃。高門有賀客,新篘怯初嘗。人生貴強健,馀事亦渺茫。
冠冕雖榮懶折腰,獨怡黃菊異蓬蒿。花陪陶令歸時樂,香比韓公晚節高。三徑霜華添酒興,一籬風味助詩毫。清修更有傳芳處,文彩翩翩見鳳毛。
荒圃淑氣回,寒柯發光澤。下有白玉花,玲瓏映深碧。
附火膚革燥,遠火寒慘慘。坐臥置湯婆,稍覺兩足暖。抓搔不停手,苛癢殊未減。飲食固多忌,所幸能強飯。客至不出迎,予非敢疏懶。塊坐小窗下,檐牙烏鵲語。飛飛去復來,繞樹鳴不已。料汝必不誤,顧我亦何喜。恐有行人來,未知誰氏子。浹旬不見日,凍云塞天宇。兒童相與言,雪意恐未已。一月見三白,為瑞亦足矣。老夫固畏寒,貧者憂凍死。六出亂飛花,不如晴可喜。
碧空爽落如平蕪,滄海橫貫遠難摹。自天降海大鯨粗,海下歷歷見頭軀;尚馀巨尾揚天隅,勢將擊海驚若禺。鯨背二人分腴癯,頭露身沒如浮鳧;似相私語兩含顱,遠莫能聽唯喁嗚。此二公將何往歟,是蓬萊圓嶠抑方壺?天中二龍為前驅,昂首怒爪森髭須,云蒸霞蔚交盤紆。公乎公乎,此真無何有鄉作無心之游乎。大鯨來歷吾知渠,莊生大鵬昔南圖,既至所達還為魚;六龍夭矯日所輿,為公特地分其馀。唯此二公形模糊,豈任公子與龍伯徒?或仲尼之道行無涂,共由飄海逞浮桴?抑范蠡之逋,攜西子之姝,興油然而來自五湖?四子傖俗皆蔑如,不為名奴即利奴;大夫胸次瑕掩瑜,既解扁舟離姑蘇,然而終竟為陶朱;安能棄天下如麥麩,秉六氣之辨而游乎空虛?唯吾與子向皆愚,渾沌不鑿心不居;舉世熙攘向銅趨,此二公非子我孰能當諸?勿更多言滯須臾,九淵浩渺遍寰區,無何有鄉何所無,鯨汝隨往皆通衢。
高榆蔭靈境,秩祀歲有虔。烹羊擊我鼓,老稚走紛然。落日更起舞,酣歌間駢闐。少壯遠行役,投老歸農田。鄉鄰既無故,孫子亦多賢。但愿歲常稔,聽此終馀年。
一水橫拖兩岸峰,千痕萬摺碧重重。誰言老子經行處,身在江山障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