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寺
山莊數里近城南,
聳翠層巒古佛庵。
路繞沙堤灣六六,
煙開竹徑曲三三。
疏鐘破曉清聲出,
老樹橫空翠色參。
滌盡塵氛頻習靜,
法門宗旨證瞿曇。
山莊數里近城南,
聳翠層巒古佛庵。
路繞沙堤灣六六,
煙開竹徑曲三三。
疏鐘破曉清聲出,
老樹橫空翠色參。
滌盡塵氛頻習靜,
法門宗旨證瞿曇。
山莊距離城南僅有幾里之遙,層疊的山巒青翠聳立,那里有古老的佛庵。道路繞著沙堤曲折有六個彎道,煙霧散開,竹徑蜿蜒有三個彎曲。稀疏的鐘聲破曉而出,清越悠揚;老樹枝干橫斜,翠色濃郁。洗凈塵世的喧囂,頻繁修習靜慮,領悟佛法宗旨,印證佛陀的教誨。
聳翠層巒:層疊的山巒青翠聳立。
灣六六:六六,指六個彎道,形容道路曲折。
曲三三:三三,指三個彎曲,形容竹徑蜿蜒。
疏鐘:稀疏的鐘聲。
翠色參:翠色濃郁,參,濃密。
塵氛:塵世的喧囂。
法門:佛教用語,指佛法或修行的方法。
瞿曇(qú tán):釋迦牟尼佛的姓氏,此處代指佛陀。
此詩或為詩人游歷山寺時所作。通過“習靜”“法門”等詞推測,詩人當時或為尋求心靈寧靜,于竹溪寺感受禪意,因而寫下此詩以記景抒懷。
詩中描繪竹溪寺周邊清幽景色,融合自然之美與禪意之境,表達對佛法的領悟與對靜修生活的向往。語言清新,意象鮮明,是山水與宗教情懷交融的佳作。
一路連舟下,艱難至越門。汝官秋水驛,吾臥白云村。十口蛟龍出,三城虎豹存。軒轅讀書處,為我置琴樽。
謾將遺跡問齊梁,寂寂臺城露草荒。廢井尚封陵寢氣,初鐘不喚景陽妝。蒼茫野水迷官道,高下寒山出女墻。還憶誦經梁武帝,臨風倚樹吊斜陽。
江郎好文雅,去作柏亭仙。結歡四海士,俱贈云霞篇。我本方瞳翁,芳棲武夷巔。久無青瑣夢,長抱白云眠。感子丹青圖,發歌聲瑯然。茅楹跨石岡,古木深纏綿。幽枝拂翠幌,遠色摩蒼天。山鳥下石梁,林風驅游煙。時有高人至,奏弄同心弦。世緣苦未斷,撫劍懷孤騫。何當與子期,擬拂松蘿鞭。
道亡數極歸永元。悠悠兆庶盡含冤。沈河莫極皆無安。赴海誰授矯龍翰。自樊漢仙波流水清且瀾。救此倒懸拯涂炭。誓師劉旅赫靈斷。率茲八百驅十亂。登我圣明去多難。長夜杳冥忽云旦。
澹煙疏柳過隋中,廿四橋邊一笛風。游女但知懷錦纜,行人何處問青宮。宣華有淚終成沼,剪綵無情似落楓。獨憶詞臣頻欲吊,薛卿魚藻是文窮。
事去尚時尋敗局,老來猶日讀何書。
自抱無弦未易彈,鐘期去后賞音難。高山一曲誰知者,多少旁人側目看。
禪老遙從九座來,一言為我洗塵埃。飄然又向山中去,白首相逢更幾回。
無骨何輕薄,憑風褻此身。天涯堪濁濁,覆我一衫塵。
五馬將春出勸農,春風散入萬山中。山人未識君侯面,每向村田問老翁。公堂無事化羲農,閒揖青山入坐中。人羨君侯得詩好,元來杜陸是詩翁。學劍無成去學農,學農更落惰農中。邦侯慈惠征徭簡,喜課兒耕替阿翁。凝香坐嘯有弘農,更得冰壺照幕中。人道千峰多好事,好賓尤好主人翁。山北山南聽老農,褲襦歌已滿城中。邦人愿得三年住,翻恐朝廷識弱翁。
小姑采蓮花,莫漫采蓮藕。采藕柳絲長,問姑姑知否?
長風萬里困南圖,游子天涯望眼枯。愧我出山成小草,憐君遠道憶文蕪。清江渡口聽鴻雁,明月樓中唱鷓鴣。稍待青春堪作伴,何須雨雪問征途。
坐吟松澗挹松風,發氣逢人自滿容。儀物疊來知惠厚,篇章連贈覺情濃。因循過日休如我,行止隨時合仰公。亦恐后生無住著,高談惟羨古英雄。
書幌晴開紫桂間,朝來滿座見青山。茶煙織樹微分縷,竹色依簾更著斑。風散百花隨仗下,天空雙鶴帶云還。談經晝永聞清宴,幾席時時奉睿顏。
便面團圞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燕泥庭草爭工拙,何似當年陌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