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首
日月繞須彌,人間分晝夜。南閻浮提人,祇被明暗色空留礙。
不從一地至一地,寂滅性中寧有位。釋迦稽首問然燈,仁者何名為受記。
日月繞須彌,人間分晝夜。南閻浮提人,祇被明暗色空留礙。
不從一地至一地,寂滅性中寧有位。釋迦稽首問然燈,仁者何名為受記。
日月環繞著須彌山運行,人間因此有了晝夜的分別。南閻浮提的眾生,只被光明與黑暗、色法與空性的表象所阻礙。不必從一個位次遷轉至另一個位次,在寂滅的本性中哪里會有固定的位置?釋迦牟尼曾向然燈佛稽首詢問:‘仁者,什么是受記?’
須彌:即須彌山,佛教宇宙觀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高山,為日月星辰環繞之處。
南閻浮提:又作閻浮提,佛教四大部洲之一,指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
明暗色空:明指光明,暗指黑暗;色指物質現象,空指空性(諸法無自性)。此處代指眾生對現象的執著。
寂滅性:指涅槃寂靜的本性,佛教修行的終極境界。
受記:佛教術語,佛對弟子預言其未來將成佛的名號、時間等,意為‘授記’。
此偈為佛教說理之作,具體作者不詳。偈頌是佛教經典中常見的韻文形式,多用于闡釋佛理。本偈通過日?,F象與佛教典故,針對眾生執著于‘色空’‘位次’的常見誤區,揭示‘寂滅本性無固定位次’的核心思想,應出自禪宗或佛教義理弘揚的語境。
本偈以‘破除執著’為核心,借日月運行、晝夜交替等現象,指出眾生被‘明暗色空’所困;繼而以‘寂滅性中寧有位’否定對固定位次的執著,最后用釋迦問然燈的典故,引導修行者悟入實相。語言通俗,理趣深刻,是佛教偈頌中闡釋‘無住’思想的典型之作。
看圖閑教陣,畫地靜論邊。烏壘天西戍,鷹姿塞上川。 路長須算日,書遠每題年。無復生還望,翻思未別前。 柵高三面斗,箭盡舉烽頻。營柳和煙暮,關榆帶雪春。 邊城多老將,磧路少歸人。點盡三河卒,年年添塞塵。 候火起雕城,塵砂擁戰聲。游軍藏漢幟,降騎說蕃情。 霜降滮池淺,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視,不覺請添兵。
氣朔盈虛又一初,嫦娥應事半分無。 都于無處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極圖。
父母人皆有,儀刑自冕旒。 問安趨燕寐,拂曉過龍樓。 鶴駕嚴晨衛,雞人徹夜籌。 茲闈天語接,飛棟月華收。 萬姓齊呼舞,三宮款獻酬。 小儒尤國切,幾白九分頭。
堂上簪纓交錯,花間簾幕高張。與君一詠一飛觴。莫笑詩狂飲暢。滿路光風轉蕙,吟邊宮柳斜行。新詞妙絕動宮墻。紫誥黃麻天上。
雪朵中間蓓蕾齊,驟開尤覺繡工遲。 品高多說瓊花似,曲妙誰將玉笛吹。 散舞不休零晚樹,團飛無定撼風枝。 漆園如有須為夢,若在藍田種更宜。
戢翼盤桓傍小庭,不無清夜夢煙汀。 靜翹月色一團素,閑啄苔錢數點青。 終日稻粱聊自足,滿前雞鶩漫相形。 已隨秋意歸詩筆,更與幽棲上畫屏。
賢侯美化行南國,華發欣欣奉宴娛。 政績已聞同水薤,恩輝遂喜及桑榆。 休言身外榮名好,但恐人間此會無。 他日定知傳好事,丹青寧羨洛中圖。
菰葉青青綠荇齊。
臘凍初開苕水情,煙村遠郭漫吟行。 灘頭斜日鳧鷖隊,枕上西風鼓角聲。 一棹寒燈隨夜釣,滿犁膏雨趁春耕。 誰言五福仍須富,九十年余樂太平。
鵬去天池鳳翼隨,風云高處約先飛。 青袍賜宴出關近,帶取瓊林春色歸。
蒿簪掠鬢布裁衣,水鑑雖明亦嬾窺。 數畝秋禾滿家食,一機官帛幾梭絲。 物為貴寶天應與,花有秋香春不知。 多少年來豪族女,總教時樣畫蛾眉。
社燕秋歸何處鄉,群雛齊老稻青黃。 猶能時暫棲庭樹,漸覺稀疏度苑墻。 已任風庭下簾幕,卻隨煙艇過瀟湘。 前春認得安巢所,應免差池揀杏梁。
江心云破處,遙見去帆孤。 浪闊疑升漢,風高若泛湖。 依微過遠嶼,彷佛落荒蕪。 莫問乘舟客,利名同一途。
萬杵煉麋搖夜月,一圭分劑割晴云。 雪腴半展陶泓凈,改罷新詩寫贈君。
吾今兩鬢已成絲,每每逢春獨自輩。 最恨秋千無力上,風流不比少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