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真長木犀 其二
香傳萬里到蠶叢,
依舊江南林下風。
憶著小山招隱句,
不堪流落更相逢。
香傳萬里到蠶叢,
依舊江南林下風。
憶著小山招隱句,
不堪流落更相逢。
木犀的香氣遠傳萬里抵達蜀地,依舊保持著江南那種超脫高雅的風度。回憶起淮南小山《招隱士》中的詞句,在漂泊異鄉時與它重逢更令人難以承受。
蠶叢:古蜀王名,此處代指蜀地(今四川一帶)。
林下風:指女子閑雅超逸的風度,此處形容木犀(桂花)的高雅氣質。
小山:指淮南小山,漢代辭賦家,曾作《招隱士》,詩中借指其作品。
招隱句:《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等呼喚隱士歸來的句子。
流落:漂泊異鄉,境遇困頓。
此詩或為作者在蜀地(蠶叢)與友人真長酬唱時所作。木犀(桂花)多生于江南,其香氣遠傳蜀地,引發作者對江南故園的回憶;結合《招隱士》中‘思歸’的典故,反映出作者漂泊異鄉、渴望歸依的心境。
全詩以木犀為線索,通過香氣的遠播、江南風度的保留,結合對《招隱士》的聯想,含蓄表達了漂泊他鄉的孤寂與對故園的深切思念,語言簡練而情感真摯。
才見青衿紺領圓,五旬頭白一何便。通家忽巳經三世,問齒真慚大九年。誰見買蘭秋不子,從來稱驥老能先。兩般賭勝看高手,急敞茅齋備客筵。
旻風乍肅起寒微,憔悴無心認瘦肥。時葉飄零何處去,一聲嗚咽附人衣。
時屯寧易犯,俗險信難群。坎壇元淑賦,頓挫敬通文。遽淪班姬寵,夙窆賈生墳。短俗同如此,長嘆何足云。
赩如寶山,色類優曇。玉蘊于璞,青出于藍。
五兩轉須臾,相望奈何許。寄語黃帽郎,船頭慢搖櫓。君子如白日,愿得垂末光。妾身如螢火,安能久照郎。郎去無見期,妾死那瞑目。郎歸認妾墳,應有相思木。船在下江口,逆風不得上。結束作男兒,與郎牽百丈。朝亦出門啼,暮亦出門啼。蛛網掛風里,遙思無定時。懊惱復懊惱,懊惱無奈何。請郎且少住,聽妾懊惱歌。
湖上選名園,何如湖上船。新花搖灼灼,初月載娟娟。牖啟光能直,簾鉤影乍圓。春隨千嶂曉,夢借一溪煙。虛閣延清入,低欄隱幕連。何時同嘯詠,暫系凈居前。
仙郎乞假白云司,暫向東林問遠師。仄徑蟲喧秋露后,空堂人語夜燈時。天花不著山中樹,細水爭流石上池。灰劫莫教傷往事,且看明月倒金卮。
藜杖朝朝出探梅,轉頭八十七年來。賓筵雖設無奇玩,縫掖相過總異才。高論故知樗可壽,清歌須用酒為媒。名家步樂年年是,繞膝兒孫戲老萊。
柬書孤劍別西秦,紅樹青山潑眼新。千里風塵雙短鬢,五湖煙水一閑身。夢回孤館寒砧急,望入遙空候雁賓。料得紀行多賦詠,云箋無惜寄陽春。
秋水四五尺,暮山三兩峰。浮云白毫相,落日紫金容。蓑笠前村笛,樓臺古寺鐘。殷勤小平遠,圖畫記渠儂。
克復歸神主,多才自不難。
婆娑長膝下,君正弄雛時。毛羽非黃里,衣裳豈綠絲。少供紅豆子,多掛白華枝。忍奪香閨好,教他憶別離。
百尺危樓對夕曛,旅中觴詠得同君。并游詞客皆能賦,自識將軍雅好文。近地喜無豺虎穴,荒郊多牧馬牛群。秋風入夜從蕭索,獨客愁應醉里分。
萬物皆有托,紅顏獨不齊。風流歸冢在,生死是花迷。夜合朝吹盡,垂楊夕照低。不如癡婦嫁,享得世人妻。
八面玲瓏,四楞著地。何須點頭,心空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