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首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妄息寂自生,寂生知則現。知生寂自滅,了了唯真見。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妄息寂自生,寂生知則現。知生寂自滅,了了唯真見。
人的內心如同土地蘊含著各種種子,普遍的智慧甘霖能讓它們都發芽生長。一旦領悟了萬物的真諦,菩提的果實自然會成熟。妄念止息寂靜就會自然產生,寂靜產生智慧就會顯現。智慧產生寂靜就會自然消失,最終明明白白地只剩下對真理的見解。
心地:指人的內心。
諸種:各種種子,比喻人的各種善根、佛性等。
普雨:普遍的雨,比喻佛法、智慧等。
萌:發芽。
花情:指萬物的真諦、本質。
菩提果:指覺悟的果實,即達到佛的境界。
妄息:妄念止息。
寂:寂靜。
知:智慧。
了了:明白、清楚。
真見:對真理的見解。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這首偈語創作于佛教思想盛行時期,作者可能是一位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為了表達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修行達到的某種境界而創作此偈。
這首偈語主旨是闡述佛教修行和覺悟的道理,強調內心善根的培養和妄念的消除。其突出特點是用形象比喻和邏輯推理闡述抽象教義。在佛教文學中有一定價值,為后人理解佛教修行提供了思路。
官滿一身輕,懸車稱野情。
家傳新政譜,壇續舊詩盟。
鳥倦飛還息,鷗馴妥不驚。
翻慚形役者,驅逐尚營營。
夢云溶曳巫陽夜。蘭臺風起春寒乍。
花鳥莫深愁。笙歌聊寫憂。
蛾眉梳墮馬。象口熏殘麝。
濃睡帶余酲,翠窗啼曉鶯。
秋山何言哉,萬物興自闌。
昔翳春空云,今作道上斑。
況此江浦蕙,幾何不為菅。
幽泉大自在,映月瀉潺湲。
躍魚甚微細,解轉秋江漪。
一靜未滿刻,一動輒移時。
豈由魚樂乎,或是水性之。
商量未渠穩,風急蘆花低。
花竹蒙茸太湖畔,細細東風春欲轉。
老貍明月睡正酣,玉漏無聲夜將半。
乾坤萬物理不誣,買魚底用深相呼。
人間坐鎮自雅俗,翻盆倒甕何時無。
君不見一菜誰甘論藜藿,猛虎在山非自惡。
坐對青燈夜息闌,數聲鼓角送殘寒。
每驚炮竹催年急,轉羨園林淑景寬。
家計未能逋事了,客途那得夢魂安。
回思昨歲團欒處,星斗寧堪兩地看。
縮頭只可藏山谷,
出得山來卻不堪。
若謂利生開佛見,
這般惡口不如緘。
面撲桃花雨,
身披豆蔻風。
當初唯一夢,
遺落在山中。
淺淺清泉自鑒開,
鱗鱗寒甃未生苔。
山中亭午野禽渴,
不畏人驚欲下來。
好日信無多,
良會誠難值。
切莫俟其時,
始嘆空相識。
塵世滄桑憑幾易,故山魚鳥總相親。倚樓閑自岸綸巾。
鶯花成昨夢,丘壑屬高人。
酩酊直須千日酒,光陰莫負百年身。雙丸隨分去來頻。
蘭荃芳未歇,珍重和陽春。
鳴蟻古河東,川原勢亦雄。
城荒吊華納,山遠問蔥蒙。
玉箸埋天祿,銀鉤剝畫蟲。
閭丘名姓在,鄉袞仰清風。
已見東風拂面來,九重閶闔向人開。
春城日暖花添蕊,滄海月明蚌獻胎。
幾度空山新雨后,尚何涸轍鮒魚哀。
天門百戰降龍木,改楔宮墻恐不才。
南園容嘯傲,丘壑復情怡。
翳木將風引,清泉與子期。
息壤觴盡候,返路酒微時。
荒徑尋來往,歸休樂自知。
先生許可能尊祖,
詞采今存干蠱身。
碑版燦然垂世譽,
要知忠肅有門人。
秋情澹澹菊花天,
白蓼黃葵各自妍。
風細日斜閑佇立,
霜紅吟墮暮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