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公洞
自有煙霞護石扉,
更深曉色近清暉。
巖前老檜吟風處,
似請仙翁化鶴歸。
自有煙霞護石扉,
更深曉色近清暉。
巖前老檜吟風處,
似請仙翁化鶴歸。
山洞的石門自有煙霞守護著,夜深到破曉時分,周圍散發著清朗的光輝。山巖前古老的檜樹在風中發出聲響,好似在邀請仙翁化作仙鶴歸來。
煙霞:云霧,這里指山洞周圍的自然景象。
石扉:石門,指山洞的門。
清暉:清朗的光輝。
老檜:古老的檜樹。
仙翁:指傳說中的仙人。
化鶴歸:傳說仙人能化作仙鶴歸來。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知曉。推測詩人在游覽岑公洞時,被其清幽神秘的環境所吸引,聯想到仙人傳說,從而創作此詩,當時心境應是對眼前景象充滿新奇與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岑公洞的神秘清幽之景,表達對仙人境界的向往。其特點是意境營造出色,語言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神話的獨特感悟。
萬葉風從一葉生,一峰云散百峰明。幽人幾對前峰色,暑鳥音藏密葉聲。清朝露發當門立,漸午空庭炎氣急。薰兮何來復何遲,快哉于此速相及。心知解慍萬人同,況我偏宜入抱風。紅荷紫蕙無由見,欲就遙芳賴此通。蒼汀杜若多容與,幾度蒸蘅香郁阻。但能解佩莫然疑,不俟相逢心嘿許。
宣父當年嘆逝川,眼前道體浩無邊。與君說到淵微處,須向源頭一放船。
年來百念冷于灰,夢到江湖又一回。從此故人音問近,洞庭秋色雁初來。
哀哀一孤鴻,飛急向東逝。傷哉金石交,三載乃相遇。相遇能幾何,一見不復雙。子尚滯西陵,我遂往鑾江。鑾江不忍別,復有攝山行。攝山不忍別,逐子至冶城。冶城不忍別,十日淹江頭。飲子清泠酒,臥子木蘭舟。酸心一夜風,舉目三千路。別矣可奈何,含淚入城去。
黃河遙望盡飛沙,一別難尋漢水槎。白苧閒過韋曲柳,青萍狂狎杜陵花。長生箓在顏終駐,太乙丹成鬢未華。寄問旗亭耕種叟,荒原曾熟邵平瓜。
誰復分真假?且由他、曾悲曾喜,無非難舍。真處如何成真痛,這刻歸于夢話。只留得、馀音一喏。恰似風中燈火色,恍然中、明滅經春夏。花落也,心忘也。離情藏在滄波下。碧潮閒、幾番轉側,幾番牽掛。傳說深寒沉埋地,那點溫柔幻化。冷眼看、虛空此夜。有種迷茫飛四野,有雨絲、和淚星星灑。終即始,隨緣罷。
我忝通家子,公如父行親。一書雖不欠,半面遂無因。旅櫬千江遠,銘旌兩竹新。慶門寧有此,造物豈其仁。
中庭雙影步遲遲,愛此風清月曉時。著意看花花不語,可憐花未解相思。
宮門深鎖晝偏長,懶把春云繡作裳。恨不將身化胡蝶,長隨飛絮近君王。
野渡空橫盡日舟,蒹葭生滿白蘋洲。毛嬙自倚能傾國,稊稗寧知剩有秋。學就屠龍誰與試,技同操瑟不相謀。人間得失無窮事,笑折黃花插滿頭。
三日野花風打稀,朝游酒伴暮醒歸。臨門夭桃不汝惜,當院海棠胡自飛。巳憐錦繡半鋪地,更訝芳香時點衣。便應與君酌明月,醉眼天地生光輝。
玉雪玲瓏瘦影重,不同桃李媚春風。十分清致無人解,猶在舊家池館中。
晉祠山水冠人間,好請希公向此閑。飯了蒙頭三覺睡,逢人休說趙州關。
吾家皺玉玉堂紅,粹美寧非間氣鐘。絕喜詩來相品藻,安知物有不遭逢。端明仙去譜猶存,珍重君侯拂蘚痕。法石白雖無一顆,太倉紅已飽千村。
暮年何遜飄零慣,聽笛無言。托意空言。香夢沈沈并骨寒。曲終萬一初心在,開是情禪。落即枯禪。明月前身一霎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