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天目松
天目郁嵯峨,移來雪滿柯。
冰霜隱鱗甲,風雨思如何。
冉冉歲云暮,亭亭芳意多。
遙憐著書月,投分入煙蘿。
天目郁嵯峨,移來雪滿柯。
冰霜隱鱗甲,風雨思如何。
冉冉歲云暮,亭亭芳意多。
遙憐著書月,投分入煙蘿。
天目山的松樹郁郁蒼蒼高峻挺拔,移植過來時枝條上還覆蓋著白雪。冰霜中隱現著松枝如鱗甲般的紋理,經歷風雨后它又會怎樣生長?歲月緩緩流逝已至年末,松樹依然亭亭玉立蘊含著無限生機。遙想當年在明月下著書的時光,如今它已與煙霧繚繞的藤蘿相交相伴。
郁嵯峨(yù 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此處指松樹生長得茂盛高大;
柯(kē):樹枝;
鱗甲:比喻松樹皮或松針的紋理,狀如鱗片;
冉冉:形容時間緩慢流逝;
亭亭:形容松樹挺拔秀美的樣子;
投分(tóu fèn):結交、情投意合;
煙蘿(yān luó):煙霧繚繞的藤蘿,指清幽的自然環(huán)境。
此詩或創(chuàng)作于詩人移植天目松之后。天目松生長于高峻的天目山,移植后仍能在冰霜風雨中保持生機,詩人借此觀察松樹的狀態(tài),結合自身經歷或心境,寫下此詩以寄情。
全詩圍繞移植的天目松展開,通過描寫其在冰雪、風雨、歲暮中的姿態(tài),突出松樹堅韌不屈的生命力,同時借松自喻,表達詩人對高潔品格的追求及隱逸自然的情懷,語言凝練,意象鮮明,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
御史得言天下事,吾兄清直副明揚。方當旒扆勤開納,肯使江湖勇退藏。賢者慮時心欲破,仁人致主策須長。朝廷寬大生靈急,只在忠臣振紀綱。憶昔先門陟諫垣,正人風采動朝端。家聲宜有琳瑯器,兄職今峨獬豸冠。臺閣繼登時所貴,忠賢得用古來難。浮榮未必吾儒志,會把功名竹帛看。艱禍龍鐘百指存,共全馀齒賴依仁。鸰原方顧飛鳴急,烏府俄聞拔擢新。此別宦游須異地,從今教撫更何人。他年莫負鄉(xiāng)關約,明月扁舟白酒醇。
嵩洛云煙,間生真相耆英裔。要知鮐背。難老中和氣。報道玉堂,已草調元制。華夷喜。繡裳貂珥。便向東山起。
秋氣繞城闉。暮角寒鴉未掩門。記得佳人沖雨別,吟分。別緒多于雨后云。小棹碧溪津。恰似江南第一春。應是采蓮閑伴侶,相尋。收取蓮心與舊人。
來誰具眼識行藏,歸去青山策頗良。多少京師誇不盡,圣君賢相在虞唐。
游春裙屐盡翩翩,同學當時正少年。仿佛玉蘭花下坐,夕陽亭子夕陽山。
斷紋掩抑浮云輕,臨霞繊吭十二鳴。青皇振蟄水龍泣,雕虎嘯壑回飆生。高山峨峨帶寒日,廣陵妙散譜不出。崆峒仙骨淪金精,煙交霧凈疑毛質。世徂神物亦乘化,劃然驚耳千風下。誰令清緒播人寰,考亭壯歲功名大。
雁字橫斜譜錦章,呼群嘹亮動回腸。來時即是去時路,一字何無到妾房。
一室蓬蒿翳,悠然紫翠深。涼飔起松上,夕照出花陰。流水沉冥意,空山久住心。寥寥問孤鶴,千載孰知音。
杖頭曾入帝王家,合國同瞻又釋迦。歲歲談經今幾會,佇看舌本長蓮華。
咫尺山東道,千艘與萬艫。郵棲常下鶴,驛飯一炊菰。閉口聽朝事,降心祖佛徒。不言知向越,面上有西湖。
萬里歸程兩月過,淹留羈旅竟如何。故鄉(xiāng)望處驚烽火,遠道愁時賦蓼莪。秦嶺北來山礙日,河陽南下水增波。竹林向晚鳴鳩急,明日雨聲應更多。
七齡俊邁異常童,揖請新詩獨向儂。知有文章齊老鳳,不須圖畫羨真龍。
數莖湘竹飾霜紈,宜畫宜書更耐觀。自有冰心能卻暑,每逢熱客便生寒。拂來素腕風三面,展出吟懷月半丸。最是尋春閒覓句,煩君搖遍碧闌干。
舊宅風光好,門高院宇深。梨開攢片玉,杏熟綴團金。室掛箴言字,廊喧巧語禽。最憐風雨夕,蕉葉有清音。
支干念二金釘子,變態(tài)無窮無盡時。盡大地人都釘定,先生知后更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