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幽居 其三
云鎖煙封山幾重,翠微深處夕陽紅。
徑迂楊柳低迷路,木古藤蘿密蔽空。
枕漱有泉兼有石,衣披和月也和風。
落花時或隨流水,恍惚桃源陌與通。
云鎖煙封山幾重,翠微深處夕陽紅。
徑迂楊柳低迷路,木古藤蘿密蔽空。
枕漱有泉兼有石,衣披和月也和風。
落花時或隨流水,恍惚桃源陌與通。
云霧繚繞煙靄籠罩,山巒重重疊疊;青綠山色深處,夕陽正泛著紅光。曲折小徑旁楊柳輕垂,路徑顯得模糊難辨;古老樹木間藤蘿纏繞,密密實實遮蔽天空。以石為枕聽泉鳴,兼具清泉與山石之趣;披著衣衫,與明月清風相伴。飄落的花瓣有時隨流水漂走,仿佛與桃花源的小路相通。
翠微:青綠的山色,常指青山。
徑迂:路徑曲折迂回。
低迷:此處形容楊柳低垂,路徑若隱若現的朦朧狀態。
木古:古老的樹木。
藤蘿:紫藤、綠蘿等攀援植物。
枕漱:以石為枕,以泉漱口,形容隱居生活的清趣。
恍惚:仿佛、好像。
桃源:代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理想的隱居勝地。
陌:田間小路,此處泛指道路。
此詩為‘和幽居’組詩第三首,或為詩人與友人唱和之作。古代文人常以‘幽居’為題抒發隱逸情懷,推測創作于詩人隱居或向往隱居之時,反映了其對遠離塵囂、親近自然生活的追求。
全詩以幽居環境為中心,描繪了山嵐、夕陽、曲徑、古木、泉石、風月、落花流水等景象,語言清新,意境幽遠,集中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滿足,是典型的隱逸主題詩作。
肩輿頓撼似乘車,暫憩郵亭息病軀。清露清風三伏末,殘星殘月五更初。農家圃廢蓬科密,野店燈明葦箔疏。縱是黃埃兼赫日,尪羸何敢憚馳驅。
小院風清橘吐花,墻陰微轉日斜斜。午眠新覺書無味,閒倚闌干嗽苦茶。
流云向曉戒初程,匹馬輕裝快此行。好是銀刀涼作伴,月華隨處有芒生。
巖姿露天巧,地勝延隙光。鯨怒四海斗,蝸跧一身藏。逃空真樂見,憩寂幽夢長。燈暗不復續,臥看月侵床。
偉哉此陽山,有石俟歌誦。形將冰塊截,勢與蓮花共。仰觀一何高,登涉不可鞚。鳥飛必徊翔,云出自騰滃。孤圓外成嶠,空朗中含洞。瘦如辟谷良,清若食蚓仲。深思殆天設,乍至令人恐。濃蘿作垂陰,寒泉滴為凍。戴庵亦顛危,攜觴更交綜。耳脅或駢{髟圭},勤拳時獨送。巍巍上少并,森森下多從。荒厓始誰開,倒樹諒非種。在茲三吳間,當以九鼎重。崇巖借冠冕,卑巒聽提控。勞呼猿固匿,被壓松堪訟。曲躬始得門,側身還入弄。拂苔劣容眠,收乳兼資用。志猶記秦馀,材曷遺禹貢。立久氣濕袍,嘯高聲答甕。論年越殷周,言時晦唐宋。一為佛者居,永作游人奉。病宜謐著史,寐稱摶養汞。四方傳不誣,諸公評切中。臨谷足還酸,乘巔目偏縱。支頤詎厭看,極口難竭諷。鬼鑿手須胼,鯨負背應痛。東岱徒小魯,西華繆推雍。懸磬風發明,香爐煙結供。曝沙伏靈黿,食崗停遠鳳。是知隆拔群,所貴秀合眾。偷余殿容榱,就隙亭閣棟。枯藤蔓穿竅,長蛇舌撩縫。輕盈受指彈,玲瓏脫泥壅。芾拜本無忝,羽撼爭得動。栽培稀尺閑,構架靡寸空。炎伏涼自生,清秋月堪弄。林深必賴燭,嵐酷能作齆。星光猶立芒,龍吟殊葉?。嶺獅馴已賓,阜獰敢與哄。久嗟隔勝賞,頻勞落清夢。即欲營終棲,其奈懷微俸。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符老風情奈老何,朱顏滅盡鬢絲多。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惟逢春夢婆。
爾家南山不計年,松下小齋長獨眠。閑云棲戶墮復起,回溜入溪清可沿。山頭抱犢夕陽下,池上種花春雨前。愧我始衰仍遠役,束書西問漢江船。
三危鎮群望,岫崿凌穹蒼。萬古不毛發,四時含雪霜。巖連九隴險,地竄三苗鄉。風雨暗溪谷,令人心自傷。
有美金閨彥,才名海內多。古稱清白吏,今尚孝廉科。日照黃金節,風鳴白玉珂。弦歌傳魯頌,書法擅虞戈。燕寢嚴兵衛,賓筵設禮羅。清尊開北海,烏舫載東坡。欲拜車塵下,其如鶴發何。未隨童子馬,先辱右軍鵝。學比雷鳴缶,文慚鳳擲梭。愿公施化雨,留意育菁莪。
征虜亭邊早戒寒,歸人雙旆動江干。法曹寵餞搴舟送,客部題詩把袂看。別后鹓鴻趨紫禁,愁來鐘鼓憶長安。煙波萬里憐予遠,日暮空歌澧有蘭。
萬疊云山赴七閩,一官猶似舊時貧。朝廷不是勞征伐,梁棟由來屬選掄。芳草綠時兄送弟,荔枝紅處子思親。傍人莫笑干微祿,毛義終為孝行人。
凌風卻月盡荒邱,何遜多情戀舊游。借問弄珠來洛浦,能如騎鶴上揚州。年年春到催花發,處處風吹逐水流。回首別離心欲折,數聲長笛倚危樓。
幽居人事懶,懷爾獨愁思。一負芳辰賞,同愆雪夜期。花明朝日露,柳長別時絲。不盡懷春意,芳蘭可贈誰。
對月憐今夕,看云憶往年。秋光連武姥,詩興在禾川。花底吹簫坐,松根枕石眠。如何繼清好,高詠賞團圓。
介石潤之同一龕,人間直北看成南。大刀凜凜重斤四,小腳纖纖長寸三。眾說堅強猶有豕,誰哀束縛已為蠶。如冰臣腦故難洗,阿慶嫂家從酒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