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道錄桐柏住庵二首 其二
見說當年夢甚真,
公今高步挹清塵。
經傳桐柏兼三洞,
名在明廷接萬神。
馬過越山資浩氣,
花飛剡水正殘春。
白云二友皆仙士,
晤語多應一笑頻。
見說當年夢甚真,
公今高步挹清塵。
經傳桐柏兼三洞,
名在明廷接萬神。
馬過越山資浩氣,
花飛剡水正殘春。
白云二友皆仙士,
晤語多應一笑頻。
聽說您當年求道之夢十分真切,如今您高邁前行親近那高潔之境。您傳承的道經涵蓋桐柏山與三洞經典,聲名遠播圣明朝廷能與萬神相接。駿馬越過越山更添浩然之氣,落花飄向剡水正值暮春時節。相伴的兩位白云友人皆是仙士,與您對談定會頻頻展露歡顏。
王道錄:姓王的道錄,道錄為道教官職,掌管道教事務。
桐柏:指桐柏山,道教名山,有桐柏宮等道教圣地。
三洞:道教經典分類,指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為道教經藏核心。
明廷:圣明的朝廷,此處或指道教神圣之境。
剡水:水名,今浙江嵊州曹娥江上游,為浙東山水勝境。
白云二友:指與王道錄一同修道的兩位友人,以“白云”喻其高潔如仙。
此詩為送友人王道錄前往桐柏山住庵時所作。桐柏山為道教重要圣地,推測王道錄此次入庵或為深入修道。詩中提及“經傳桐柏兼三洞”,可見其在道教經典傳承上的地位;“名在明廷接萬神”則反映其在道教界的聲望。創作時當為暮春時節(“花飛剡水正殘春”),詩人以詩寄情,表達對友人修道之行的推崇與祝福。
全詩圍繞送王道錄往桐柏住庵一事,通過贊其道學傳承、聲名及行程中的山水之景,展現其修道者的高潔形象,既體現道教文化影響,又以含蓄筆觸傳遞送別之情,是一首兼具文學性與道教特色的贈別詩。
自天生圣,垂范百王。
恪恭明祀,陟降上庠。
酌彼醇旨,薦此令芳。
三獻成禮,率由舊章。
名岳奠方,帝儀克舉。
吉日惟良,九賓咸旅。
溫玉鏤文,??裳正寧。
禮備樂成,篤神之祜。
軒昊方同德,成康粗比肩。
素風惟普暢,皇道本無偏。
陰魄重輪滿,陽精五色圓。
要荒咸率服,卓越圣功全。
靈之至兮,逸駕騰驤。
噓云吸氣,承祀日光。
展詩鳴律,肅莊琳瑯。
何以膺神,貺惠無疆。
思皇多士,靖恭著位。
鳴玉飛緌,鏘鏘濟濟。
宴有折俎,以示慈惠。
罔敢不祗,福祿來暨。
坤德直方,博厚無疆。
秉陰得一,靜而有常。
寶藏以發,乃育百昌。
肅祗禪祭,錫祉穰穰。
葉氣嘉生,年谷順成。
萬億及秭,如坻如京。
奉時犉牡,告于神明。
歌此良耜,于昭德馨。
革輅征汾晉,隳城比燎毛。
桓桓勗軍旅,將將御英豪。
神武誠無敵,天威詎可逃。
王師宣利澤,霈若沃春膏。
武德洸洸,日靖四方。
百王所祀,休有烈光。
命官攝事,佩玉鏘鏘。
思皇多祜,以惠無疆。
玄穹眷懷,寶符申錫。
垂露騰文,粲然靈跡。
發祥吉圖,純熙寫奕。
登薦欽崇,式昭天歷。
我享我將,罄茲精意。
陟降左右,維天與契。
齋明乃心,祗肅在位。
于萬斯年,百福來備。
日惟上戊,神顧精純。
禮備三獻,樂成七均。
奄留洋洋,流福無垠。
言還恍惚,空想如存。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
以享以薦,既芬既潔。
禮成樂備,人和神悅。
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有岌斯安,有涵斯洽。
聿相厥成,允祀是答。
爰飭迺奏,迺奏既協。
于昭降止,是遵是接。
圣德比陶唐,千年祚運昌。
茂功雖不宰,鴻業自無疆。
極塞成清謐,齊民益阜康。
文明同日月,遐邇仰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