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海涌峰
昔聞虎臥此高丘,今日登臨最上頭。
近接靈巖惟片石,遙觀雪浪有孤舟。
消沈伯業同煙草,寂寞禪心視水漚。
劍窟泉飛石梁北,聲隨香梵幾時休。
昔聞虎臥此高丘,今日登臨最上頭。
近接靈巖惟片石,遙觀雪浪有孤舟。
消沈伯業同煙草,寂寞禪心視水漚。
劍窟泉飛石梁北,聲隨香梵幾時休。
從前就聽聞有猛虎臥在這高高的山丘上,今天我登上了它的頂端。近處挨著靈巖山的只有一片石頭,遠遠望去雪浪中有一艘孤舟。霸業消逝如同那荒草煙霧,禪心寂寞看待水中泡沫一般。劍窟的泉水在石梁北面飛瀉,那聲音伴隨著佛香和誦經聲不知何時才會停歇。
昔:從前。
最上頭:指山峰的頂端。
靈巖:山名。
雪浪:指洶涌的波浪。
消沈:同“消沉”,消逝。
伯業:霸業。
禪心:指清靜寂定的心境。
水漚:水泡。
劍窟:傳說中的地名。
香梵:指佛香和誦經聲。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推測詩人登上海涌峰,面對眼前的壯麗景色,聯想到歷史上的霸業興衰,從而引發感慨,結合自身心境寫下此詩。當時社會或許處于相對穩定或動蕩的時期,詩人借景抒情,表達對世事無常的感悟。
這首詩以登山所見為線索,將自然景觀與歷史感慨、禪意心境相融合。主旨在于抒發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禪意生活的追求。其特點是意境雄渾、情感深沉,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較高的寫景抒情能力。
夢繞洛桑路。算山陰、同來訪戴,湖邊奇遇。一望桑田三千頃,全仗西風管顧。只有我、將馳還住。薄切風乾羊腸美,更傳來、萬里驚人句。心欲往、托飛絮。華原畫筆人爭慕。感精潢、水木清華,共懷心素。楊柳新聲堪娛老,微惜歸期稍遽。看吐納、嵐光如故。且挾閑云凌峰頂,望煙波、遙指長安樹。芳草碧,接天去。
銅印勾留過一春,尸居翻覺愧徐民。簿書裁判無靈手,辜負攀轅臥轍人!
靈府泉飛日夜流,河源本不計春秋。午陰花落看來恨,晴日鳩聲聽里愁。云鎖昆崙風切切,霧籠天柱夜悠悠。無窮情愛從今了,靈府泉飛日夜流。
窗前索莫幾枝斜,隱幾翛翛感歲華。輕賤豈難辭玉砌,嬌羞恨未慣風沙。便依蓮座觀清凈,怕到園林起嘆嗟。何必無雙亭好在,至今猶自說璚花。
暑風空戰荻蕭蕭,盡日舟行淖沒腰。曾見決堤憂蟻漏,未聞涸轍縱鰍跳。成渠致利今無鄭,具備先時古有堯。安得圩圖比安上,憂時如俠奏清朝。深不堪桴淺不浮,百艘鱗戢賈胡留。如泥乘橇禹行水,以力嬰天奡蕩舟。生息便疑吹野馬,陂陀正恐見淵虬。君行遲速何須問,且為斯民恥內溝。
倒騎鐵馬渡瀟湘,澗草巖花不覆藏。回雁峰高親到頂,了無佛法可商量。
高樓半餉看云睡。枕簟涼生,不覺西風至。屈指明年六十二。巾中白發先秋墜。造物小兒真劇戲。反復無端,堪笑人間事。履險從來吾有備。安身只是心無累。
艱辛吾與汝,耐盡幾秋霜。佛了無奇特,人難是久長。云山欣有伴,風雨憶同床。莫戀故鄉好,相期塞菊黃。
西城有明月,照彼崇臺上。萬籟夜沈沈,清光獨相向。
鬢發幾星星,風霜抑飽經。年華輕過鳥,身世俯危亭。寒碧還相照,飛湍盍暫停。平生愛山眼,分外為渠清。
彼美邽子,先圣是承。墻仞已及,堂陛將升。良玉斯琢,寒水必冰。錫壤平陸,茂實騫騰。
五十馀春一遠莊,耕夫雖老未拋荒。審言堂上新司戶,子厚書中顧十郎。
宋祖英雄靖海疆,蹴戎猶自意難忘。春風別苑三千處,教得宮中此藝長。
脈脈春流一澗盤,新晴錦繡萬花攢。小詩留與兒孫誦,老大曾于此考槃。
多事溟云故殢城,空勞癡守到深更。捲殘蕉葉風何苦,濕透梧窗雨不情。落影杯邊秋味迥,銷魂夢底月華明。可堪如豆燈搖曳,曙色未開寒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