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寺看黃山 其二
借得云房半榻眠,
三生夙結靜中緣。
茶壚謾著松枝火,
趺坐蒲團聽夜禪。
借得云房半榻眠,
三生夙結靜中緣。
茶壚謾著松枝火,
趺坐蒲團聽夜禪。
借了山間僧房的半張床榻來睡覺,仿佛與這靜謐之境結下了幾世的緣分。隨意用松枝燒著茶爐,我盤腿坐在蒲團上聆聽夜里的禪聲。
云房:指僧舍。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夙結:早就結下。
茶壚:煮茶的火爐。謾著:隨意地燒著。
趺坐:盤腿而坐。蒲團:用蒲草編的圓形墊子,僧人坐禪和跪拜時用。夜禪:夜間的禪修活動。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花山寺時,被山寺的寧靜氛圍所感染,從而借宿僧房,體驗禪意生活,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禪意生活的喜愛。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追求,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肉團無主,空劫有家。清白十分活計,丕平一段生涯。月戶風高兮云凝古路,星河浪靜兮夜泛靈槎。唯心成萬法,化佛現千華。快須拽鼻回香象,切忌當頭觸死蛇。
金作掃帚玉作把,凈掃殿屋迎西家。
夜寒人少睡,歲暮客思鄉。犬吠三更月,雞啼萬井霜。老知彭澤是,憂作少陵狂。聞說新州主,飄然棄印章。
水是儂鄉舟是家,白蘋風外釣絲斜。樵青自作滄浪調,驚起雙鳧出浪花。
壬午殘灰撲面飛,故家文獻盡陵夷。君從張仲三千載,譜到留侯第幾枝。遷表歐圖光奕奕,春蘭秋桂郁離離。頓令百世親親在,著姓由來擅本支。
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靈。開基撥亂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內清。
香在溪頭古晉林,瀟瀟風雨慣曾禁。休尋白玉堂前夢,自有此君知此心。
兩行倦柳,帶濕煙搖暝、牽人羈緒。小簟重簾斜月里,閱盡興亡無數。自笑疏慵,鶯初燕晚,未問蕭娘渡。江南秋色,斷腸空在紈素。還記墜葉輕潮,嫩涼時候,與客攜尊俎。無奈勞勞亭下笛,又喚扁舟西去。水驛鐙昏,愁長夢窄,總是分攜處。甚時重到,酒人零落如雨。
煙嵐遙對翠芙蓉,鄂博猶存舊日蹤。縹緲靈山行不到,年年只拜虎頭峰。
嗟四雛兮二男二女,咸嬰孩兮無知,未委兮其虎與鼠。朝無食兮酸啼,數顧視兮筐筥。為廉士兮不仁,吾過高兮累汝。彼墨臺之殉潔兮,亦薇英之獨茹。豈妻孥而同饑兮,為西山之土苴。吁嗟乎,膏粱吾不知求兮,文繡吾不知與。徒著書兮滿家,不能易兮一肥羜。既遭時兮不祥,分吾生兮終窶。熬文章兮為糜,是吾心兮所組。化呱呱兮為蠹魚,飽六藝兮以孳乳。天下皆晦盲兮,吾多學兮焉補。欲號泣兮困窮,天地豈吾兮公姥。彼鴟鸮兮肆虐,將切鸞皇兮為脯。返巖穴兮深潛,與骨肉兮為土。已矣乎,孔雀愛其珠尾兮,山雞惜其文羽。寧網羅之見罹兮,不忍濡夫微雨。
拍板門槌且罷休,又將竿木向何州。瘦藤去處君知否,袖有黃巢折劍頭。
虛庭半苔蘚,訪舊淚盈懷。野廟多風雨,無人綠上階。
通衢選地半松筠,元老辭榮向盛辰。多種好花觀物體,每斟醇酒發天真。清朝將相當年事,碧洞神仙今日身。更出新詩二十首,其間字字敵陽春。文章天下稱公器,詩在文章更不疏。到性始知真氣味,入神方見妙功夫。閑將歲月觀消長,靜把乾坤照有無。辭比離騷更溫潤,離騷其奈少寬舒。
郎署焚魚舊等威,王家卜鳳疊恩輝。湖山秋色迎烏帽,閨閣春容上袞衣。齊瑟久緣千世拙,虞簫終惜賞音稀。江東鮑謝猶馀韻,張翰歸來跡已違。
眼里拈卻翳,空中那有華。路不拾遺君子事,民無侵擾太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