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葉徵君見寄二首 其二
庵扉深向白云隈,
塵外朋游首重回。
三疊琴心融內景,
一窗宴坐蘊真胎。
雨催芝朮依微綠,
花發菖蒲積漸開。
寄語道人端有待,
莫留水榭與風臺。
庵扉深向白云隈,
塵外朋游首重回。
三疊琴心融內景,
一窗宴坐蘊真胎。
雨催芝朮依微綠,
花發菖蒲積漸開。
寄語道人端有待,
莫留水榭與風臺。
庵門深深朝向白云繚繞的山坳,塵世之外的友朋交游令人頻頻回首。彈奏三疊琴曲,心與內在的景色交融;窗下安坐靜修,蘊含著純真的道心。雨水催促芝朮微微泛綠,菖蒲的花正逐漸綻放。寄語修道之人確實有所期待,莫要留戀水榭與風臺的世俗繁華。
隈(wēi):山、水等彎曲的地方,此處指山坳。
塵外:塵世之外,指遠離世俗的隱居之地。
三疊琴心:指琴曲的一種,或指琴曲的回環往復,此處代指通過琴音傳達內心的修道境界。
內景:道教指內心的境界或修煉時的內在景象。
宴坐:安坐、靜坐,指修行時的狀態。
芝朮(zhú):芝草與白術,均為藥用植物,常與修道、養生相關。
依微:隱約、輕微的樣子。
積漸:逐漸、慢慢。
水榭風臺:指水邊臺榭、風中樓閣,代指世俗中華美的享樂之地。
此詩為作者與葉徵君(隱士)的酬唱之作,約創作于二人交游期間。葉徵君隱居山林修道,作者以詩回應其寄贈,通過描繪友人的隱居生活,反映出當時文人對隱逸文化的推崇及對修道生活的向往。
全詩圍繞友人的隱居修道生活展開,前六句以細膩筆觸刻畫庵中靜修、自然生機之景,末兩句直抒勸勉之意,主旨鮮明。既展現了隱逸生活的雅致,又傳遞了專注修行的精神追求,是一首典型的隱逸酬唱詩。
青山流水端明園,弄月吟風伊洛賢。柱史是心春煦物,先生之道日行天。振衣霞洞千峰雪,采菊江門萬里船。宇宙一肩知不負,風霆八極任揮鞭。
結廬依薜荔,一徑入桑麻。庭院無多處,林塘自一家。云深時護竹,水氣晚蒸花。已擇蘆林待,秋風理釣槎。
窟邊癡坐費工夫,側輥橫眠卻自如。料得仙師曾細看,牡丹花下日斜初。飲罷雞蘇樂有馀,花陰真是小華胥。但教殺鼠如山了,四腳撩天卻任渠。
漸老春心不可言,亦如琴意在無弦。新花準擬千場醉,美酒經營一百船。
陽都當國秉,五侯競驕怙。是時谷司農,矯矯衡言路。批鱗擊君瑕,憑社憂主悟。張禹舐犢翁,循默滋巨蠹。孔光首鼠徒,依回市炎祚。天下不為劉,識者了其故。彼莽何能為,諫臣與兩輔。
海邑罕人事,炎天少雁聲。林含丹荔發,澤蔓紫蘭生。巖靄山頭薄,溪云水上行。東菑正堪務,南國若為情。感念同棨服,吁嗟阻寇兵。迢迢思萬里,今夕月還明。
衡南老人身姓李,自說前生周柱史。采藥長登紫蓋巔,結茅直向融峰里。羽衣玉杖獨翛然,巖下時逢手一編。長生久已窺真訣,翻使靈椿讓大年。
半點陽和也自微,更呼殘夢五更時。芳菲已奪游人魄,曾詠他年一句詩。
手種階前樹,今朝亦有花。春陰寒食節,陋巷逐臣家。欲酌消愁酒,先澆破睡茶。游人歸踏雨,里巷晚喧嘩。節物即自好,客心何落然。早寒清野市,夜雨濕江天。破屋疏茅滴,空廚濕葦煙。政須一杯酒,相與度殘年。積雨暗春色,東風還慘悽。梅殘無復笑,鶯怨欲成啼。暇日無民訟,芳時有酒攜。不辭乘興出,病足畏深泥。春殘厭寒攪,雨多空日長。飯馀時策杖,睡足獨焚香。芍藥正酣寢,海棠渾未妝。賢哉堂下竹,相對只蒼蒼。三日雨不止,陰云生我堂。曉寒如臘月,凍坐憶朝陽。過雁低薄屋,高梅飄度墻。呼童傾一榼,獨對孟光嘗。
江南好,好景是黃昏。到處斜陽紅到水,水邊楊柳杏花村。游客叩荊門。
秋日野亭上,四望盡青山。飛鳥去無極,白云相對閒。
城上高峰接翠微,峰頭秋色自依依。天空籟應諸巖響,日落江橫匹練飛。欲插茱萸須盡興,因耽竹葉且忘歸。使君賴有如澠酒,何用長吟待白衣。
直鉤何用釣,待月掃漁磯。鷗鳥雙雙下,憐人久息機。
險韻廋詞費討論,真持布鼓過雷門。更看九日臺頭句,未用三人月下樽。鏡里黃花明白發,海邊赤腳踏長鯤。從來相戒莫打鴨,可打鴛鴦最后孫。
倚樹一嘯風,百獸俱踉蹌。茍無如是威,何以鎮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