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酈子游姑蘇
今古三江勝,乾坤一葉舟。
以予臥閣久,念汝裹糧游。
路轉轆轤疾,天懸縹緲愁。
問奇元有待,歸及紫山秋。
今古三江勝,乾坤一葉舟。
以予臥閣久,念汝裹糧游。
路轉轆轤疾,天懸縹緲愁。
問奇元有待,歸及紫山秋。
三江之地自古便是名勝,天地之間你如一片葉舟出發。我久臥閣中多時,常念你帶著干糧遠游。道路輾轉如轆轤般迅疾,高天遼闊引發縹緲愁緒。探訪奇景本就需要時機,歸來時定能趕上紫山的秋景。
三江:泛指長江下游的支流或江南水網地區,此處指姑蘇一帶的勝景。
一葉舟:以葉舟喻指友人遠行的扁舟,突出行旅的渺小與天地的遼闊。
臥閣:指詩人因病或閑居久居室內,未得遠游。
裹糧:攜帶干糧,指準備長途旅行的物資。
轆轤:原指井上汲水工具,此處形容道路曲折、行程急促。
縹緲:形容天空高遠隱約,烘托愁緒的虛無與綿長。
問奇:探訪奇景或奇聞,此處指友人姑蘇之行的目的。
紫山:可能指姑蘇一帶秋日山色泛紫的山,或泛指秋天的山景。
此詩為送別友人酈子前往姑蘇而作。詩人久居家中(‘臥閣久’),友人將遠游,故寫詩寄托關切。創作時間或在秋季之前,詩中‘歸及紫山秋’暗示期待友人秋日歸來,反映當時文人送別時常見的時空聯想。
詩通過描繪友人遠行的場景,既贊三江勝景之美,又寫自身久居之狀,表達對友人旅途的牽掛與歸期的期待,情感真摯,意象宏微交織,是一首典型的文人送別佳作。
狐兔晚骎骎,秋郊草正深。呼鷹看俠少,喜獵見童心。聚飲收殘網,論功索賜金。官閒無薄祿,不愧伐檀吟。
萬頃滄波上下浮,天開奇勝即丹丘。三朝俎豆威儀在,異代勛名竹帛收。日上海門騰紫氣,風生洲渚散清秋。瞻依砥柱中流地,弭棹云房竟日留。
水鄉溪屈曲,蘆葦晚蕭蕭。歸雁沖殘雨,行舟趁落潮。新詩時易就,宿酒未全消。前路多村店,青旗映畫橋。
矍鑠猶能一據鞍,將軍雖老未甘閑。謬攜魚目投龍頷,正類蒹葭倚玉山。詞力倒傾江漢底,光芒今射斗牛間。珠璣贈我應難久,卻恐風雷夜掣還。
日暮尋歸徑,峰高不見云。幾程山共水,一路月隨人。花影風前淡,溪聲雨后新。偶經梧葉下,清露墜紛紛。
商飆動秦淮,木落天雨霜。相見即相別,歸興何倉皇。謂言有慈母,星星在高堂。定省久已曠,手把連環將。晨興戒行李,趣上江上航。片帆入煙霧,指日過錢塘。天子急求賢,夢寐思才良。宸衷期上格,賚弼自彼蒼。旁求藉形像,精藝終難藏。行當應丹詔,載筆趨明光。
當年高遁草廬中,誰識先生是臥龍。昭烈特勤三顧禮,南夷頓服七擒功。祇緣佐漢心逾切,竟使吞吳恨莫窮。今拜遺容千載下,不堪吟望永安宮。
衰病侵尋雪滿顛,慳囊不仗買山錢。齏鹽蔬食無兼味,風雨茅茨只數椽。孤陋豈能諧世態,六藏聊復待天年。弟兄音問何由得,老眼時時望日邊。
秋盡千巖瘦,蕪枯一壑深。我行何所見,不見拒霜林。依約從來徑,蒼茫現在心。風云安可待,短句獨長吟。葉墮終無奈,禽飛漸不聞。入望唯去去,相對太紛紛。幽徑昨年客,斷崖深谷云。前峰嘆途遠,一笑鮑參軍。
不獨區區操縵間,要期追逐古風還。吾民有慍何當解,學得南風不敢彈。
擁離趾中營室美。何以樹之桃與李。擁離趾中。
風滿樓臺雨滿城,春光容易過清明。東皇綰住絲絲柳,莫化風花與水萍。
忽見金湯峙塞垣,麗譙雄冠楚山川。門開下瞰雙溪水,壁立新磨萬丈磚。招撫番夷應有術,折沖樽俎正臨邊。邊頭臥鼓休戈甲,坐對春風理管弦。
云中貔虎擁三軍,往事驕輕不可聞。今說甘心新節鉞,指揮八陣舊風云。
誰會登臨意,天涯獨倚樓。霜寒花未發,林暗鳥奚投。大漠三更月,長風一葉秋。江湖波渺渺,何處適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