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 其一
潔身辟憂患,中道逢喪亂。棄置父母國,荊蠻任逃竄。
朱家匿季布,劉氏依王粲。黃巾動地起,驚蓬隨風散。
道聞剖竹者,衣冠委涂炭。妻子縱剽掠,齒發從焦爛。
炊骨無堅攻,殺身誠禍癉。尸僵橫路衢,我行旦復旦。
驅馬入鳳陽,流黃傷彼瓚。靡靡行邁人,悠悠起長嘆。
潔身辟憂患,中道逢喪亂。棄置父母國,荊蠻任逃竄。
朱家匿季布,劉氏依王粲。黃巾動地起,驚蓬隨風散。
道聞剖竹者,衣冠委涂炭。妻子縱剽掠,齒發從焦爛。
炊骨無堅攻,殺身誠禍癉。尸僵橫路衢,我行旦復旦。
驅馬入鳳陽,流黃傷彼瓚。靡靡行邁人,悠悠起長嘆。
本想潔身自好避開憂患,中途卻遭遇了喪亂。被迫離開父母之邦,在荊蠻之地四處逃竄。像朱家藏匿季布般尋求庇護,如王粲依附劉表般漂泊。黃巾之亂動地而起,百姓如蓬草隨風離散。路上聽聞地方官員,士大夫皆陷入苦難。妻小被肆意劫掠,身體被燒得焦爛。用尸骨燒火無物可煮,殺身實是災禍蔓延。尸骸橫陳大路之上,我獨行從早到晚。驅馬進入鳳陽境內,見黃色絲絹更傷懷。緩慢行走的旅人啊,悠長地發出長嘆。
辟:通'避',躲避。
父母國:指故鄉、祖國。
荊蠻:古代對楚地的泛稱,含輕慢意,此處指南方地區。
朱家匿季布:漢初游俠朱家曾藏匿被劉邦追捕的季布,此處喻指尋求庇護。
劉氏依王粲:王粲為東漢末文學家,曾依附荊州牧劉表,此處喻指漂泊依附他人。
剖竹者:古代以竹為符信,剖分為二,官員執其一,代指地方長官。
衣冠:代指士大夫、官紳。
委涂炭:陷入泥淖炭火,喻處于極苦境地。
齒發:代指身體。
炊骨:用尸骨燒火做飯。
禍癉(dàn):災禍、苦難。
衢(qú):大路。
流黃:黃色絲絹,代指婦人所用之物或指代離人。
靡靡:緩慢、遲緩的樣子。
行邁:遠行、趕路。
此詩當作于東漢末年戰亂時期(如黃巾起義或其后軍閥混戰)。詩人本欲避禍,卻被迫逃亡荊蠻,途中目睹黃巾起義引發的社會動蕩、百姓流離,以及地方官員失責導致的民生慘狀,憤而寫下此詩以記實錄。
詩以個人逃亡經歷為線索,真實記錄戰亂下百姓的苦難與社會的崩潰,兼具個人抒情與社會批判,是漢末亂世的縮影,體現了建安詩歌'慷慨悲涼'的特點。
聞君耕釣大江濱,十載心期托隱淪。檻外風帆收楚蜀,夢中煙月隔梁陳。逃名昔日因鉤黨,作賦經年未《逐貧》。東海為予勤寄問,仙都賓客是何人。
南州走冠蓋,高士居亭亭。吾宗不見君,懸榻甘塵冥。千里為有道,生芻致惟馨。我亦悅此風,曠懷翻涕零。
吳姬魫冠望若空,淚妝眼角暈嬌紅。染得羅裙好顏色,西湖新柳綠春風。西陵渡口潮水平,十十五五發舟行。樓中燕子慣見客,不怕渡頭津鼓聲。
半簾花影入房櫳。對孤桐。撫絲桐。鼓一再行,繞指動清風。指下風生松下應,拂白石,響清泉,雨淙淙。淙淙瑟瑟滿晴空。曲未終。意無窮。聽也聽也,聽忽變、換羽移宮。又似貫珠聲斷百尋中。此夜香閨幽夢冷,月落也,飛別鶴,送歸鴻。
汴泗千秋地,飛艘向此行。河更春漲起,山隱暮云平。疏柳南歸夢,征鴻北望情。天涯勞尺素,迢遞隔神京。
雨氣侵池館,清如秋向深。遙知修敵具,蕭灑不關心。
曄曄薔薇花,生在蓬蒿里。無力臥晚枝,含笑臨春水。嬌小不知愁,酒暈朝慵起。初日照紅妝,艷色驚西子。曄曄薔薇花,移根在金屋。豆蔻香正濃,荼蘼夢未熟。慈云倏西歸,夜來風雨惡。斑淚濕羅衣,佳人愛幽獨。曄曄薔薇花,當春在何處?芳心難自持,忍為容華誤。愿作出水蓮,勿為沾泥絮。顧影自徘徊,紫皇未肯駐。
治任歸去后,空憶幔亭晨。畢世雄談爽,平生率性真。明經經學博,作賦賦編新。筆陣降多士,書香繼有人。及門誰立雪,入室我書紳。已圮靈光殿,難扶大雅輪。徒然稱沆瀣,竟敢詡荀陳。賻奠余孤往,能禁淚滿巾。
屏山宛轉簾櫳窄。繡花愛繡雙鸂鵣。今夜不分床。憐人是乍涼。羅衫衫袖薄。貪憑闌干角。花冷未宜眠。樓頭月下弦。
漢將假帝為真帝,齊乞真王作假王。大抵紀韓皆是信,不知誰短又誰長。
西風涼入祫衣輕,似促羈人出鳳城。雁隔斷云聯遠陣,馬沖殘月帶班聲。湖山待我看秋色,驛路從頭問舊名。稍喜漸能除妄想,仁祠還證古先生。
山城細雨日連綿,做出棠梨寒食天。門外蕭疏多是柳,廚中淡泊不生煙。催成暝色憐餳管,啼老春光怨杜鵑。留得庭花諸樣種,呼童撒向小窗前。
七十風流老畫師,練裙紈扇竹枝辭。無端催卻春歸去,獨剪孤鐙對墨池。
前頭鸚鵡,莫自輕饒舌。齊紈頓收篋笥,減卻三秋熱。春日翠華來處,煙草和愁結。昭陽歡悅。長門清靜,斜抱云和對新月。歌頭曲遍重理,冷落清秋節。宮掖新樣蛾眉,學得無差別。莫道君恩已斷,只怕頭如雪。風吹檐鐵。半床幽夢,卻有何人好明說。
圓嶠方壺共五山,上隨潮往下隨還。二山流落初何在,新喜歸吾幾案間。初得兩山排闥來,滿期突兀老相陪。忽如雙劍擅飛去,疑是六丁爭取回。長料負山人不多,眼中今失兩嵯峨。非渠偶有夸娥力,如我太行王屋何。浙峰既有飛來者,菱石能無取去人。來去儻然均一理,歐公何苦把眉顰。君今得我玉嶙峋,附搭東艘過七閩。且試挾山超海手,休為負石蹈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