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圣延劉濟道歸宜春
曹劉翰墨有家風,不學隨時語更雄。莫似溪堂老居士,十年林下坐詩窮。
家在集云峰下居,門前翠竹盡真如。道人若許通消息,邀我須憑雁足書。
曹劉翰墨有家風,不學隨時語更雄。莫似溪堂老居士,十年林下坐詩窮。
家在集云峰下居,門前翠竹盡真如。道人若許通消息,邀我須憑雁足書。
曹圣延、劉濟道二人的詩文自有家族傳承的文風,不迎合時俗之語更顯雄健有力??蓜e像溪堂的老居士那樣,十年隱居山林空自困于詩道。你們的家在集云峰下居住,門前青青翠竹皆蘊含著真如之理。若兩位允許互通消息,邀請我一定要托大雁足系書信傳來。
翰墨:指詩文、筆墨之事。
家風:家族傳統、家學淵源。
隨時:迎合時俗。
溪堂老居士:可能為作者自指或代指某位隱居的老者。
林下:山林隱居之地。
真如:佛教術語,指事物的真實本質、永恒真理。
雁足書:代指書信,化用蘇武“雁足傳書”典故(《漢書·蘇武傳》)。
此詩為送友人曹圣延、劉濟道歸鄉宜春所作。結合詩意推測,或作于友人離京返鄉之際。詩人既肯定二人詩文的家學傳承,又以“莫似溪堂老居士”委婉勸其勿困于詩道,末句“邀我須憑雁足書”更體現對別后聯系的重視,反映出當時文人交游中對文學品格與友情的珍視。
全詩圍繞“送別”展開,前半贊友人詩文之雄健、勸其勿困詩道,后半寫其居所之幽、盼通書信,主旨在于肯定友人文學才華,表達深厚情誼,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是宋代贈別詩中兼具勸勉與溫情的佳作。
昔年紫陽子,曾賦武夷篇。
玉女臨丹壑,蓮花插九天。
桃源無別洞,蓬島有真仙。
久斷尋芳約,臨風思惘然。
涼風西南來,吹此浮云興。
連蜷相異態,奄忽如有憑。
日暮靈雨飛,消釋如春冰。
步上商南山,揮手謝太清。
肝膽一胡越,百年非我生。
明滅隨須臾,吾心固不能。
泉源橫溢深三尺,
佛座中央水四圍。
安得貪夫來飲此,
滌腸換骨識玄機。
西原日落戍旗黃,
暮色人煙兩渺茫。
誰倚秋風吹畫角,
黃河厓上月如霜。
林際腥風來,茫茫天地黑。路人皆走藏,喑嗚群動息。不知何妖魅,有牙兼有翼?;蛞蔀樘旃?,化作狼與蜮。攫人靡孑遺,充作饑腸食。食人亦何求,聊為造化賊。
朝出吮人皮,夕作齰人臘。路旁蠅蟻盈,紛橫肩與骼。邱山何累累,云是死者馘。一見猛獸蹄,行人喪精魄!
城邑人所居,于菟聚其處。髑髏紛滿前,攫人逐人去。士女觳觫行,纖纖倍憂慮。咆炰入市廛,磨牙為刀鋸。
搏噬無瘦肥,跳踉無饜飫。室有死人頭,途有殷血淤。不聞啼哭聲,有聲將來覷。豈真天地昏,欲將人類除!
且儲弓與刀,禽生勿猶豫!
舊井霜封仙界橘,
雙溪晴落海邊鷗。
盆畫半藏,
蘭畫半含。
不求發泄,
不畏凋殘。
不管煙波風更雨。半酣兩槳頻催去。
花落重樓君且住。楞梅樹。江村日送行人處。
載得離愁能幾許。一篙春水紅蘭渡。
后會更期題短句。相思路。專諸巷曲飛觴暮。
幡花龍傘玉京山,載鬼驅車簇市阛。
堪笑冕旒爭一飽,大難桎梏贖千鍰。
丹青磨滅麟空繪,華表荒涼鶴未還。
鼎食鐘鳴都往事,可憐袍笏尚人間。
范滂雅志在澄清,
今日廉車命閣名。
華榜高標雖具美,
奈何長是困蒼生。
十個紅鈴九個敗,
脫卻紅鈴休賭賽。
紅鈴若得滿腰生,
常勝號為金束帶。
雅會雜山農,風流羨仲容。
秋光成五色,寒影見千重。
日晚開高閣,村深聞遠鐘。
杖頭吾未辦,率爾一相從。
獨有溪南一洞天,
碧沙紅樹隱高賢。
客來欲覓桃源路,
借問劉郎前度年。
君家韭溪上,儂家穆溪頭。
相思不相見,恨隨溪水流。
西山一何高,東海一何深。
惟應天上月,得見兩邊心。
一段西山雪,中含太古梅。無香亦無色,免被百花猜。
天上和羹事,巢由不忍聞。疏花將瘦影,閒臥一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