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怡山僧院
弱水歸帆遠,
驚濤日夜紛。
青衫馀蜃氣,
寶劍有龍文。
暫息滄州駕,
還瞻故國云。
鐘聲與禪誦,
清響得重聞。
弱水歸帆遠,
驚濤日夜紛。
青衫馀蜃氣,
寶劍有龍文。
暫息滄州駕,
還瞻故國云。
鐘聲與禪誦,
清響得重聞。
弱水之上,歸航的船帆漸去漸遠,驚濤駭浪日夜翻騰不息。青衫上還留存著海市蜃樓的霧氣,寶劍上刻有龍形的紋路。暫且停下隱者的車馬,抬頭再望故鄉的云。寺廟的鐘聲與禪誦之聲,那清越的回響又重新傳入耳中。
弱水:古水名,常指險遠難渡的河流,此處或指詩人漂泊所經之水。
蜃氣:海市蜃樓的霧氣,古人認為是大蜃(一種海獸)呼氣所成,常喻虛幻景象。
龍文:劍上的龍形紋飾,象征寶劍非凡,亦暗喻才士懷瑾握瑜。
滄州:濱水之地,多指隱者或退居者的居所,此處指詩人暫息的行途。
故國:故鄉或舊國,表達對故園的思念。
此詩或為詩人游歷途中登怡山僧院所作。唐代文人常借寺院暫息行旅,詩中‘暫息滄州駕’暗示旅途奔波,結合‘故國云’‘重聞清響’,推測詩人可能因仕宦或戰亂漂泊,于僧院暫歇時觸景生情,抒發歸思與對禪靜的向往。
全詩以登僧院所見所聞為線索,前半寫水勢壯闊與漂泊痕跡,后半轉寫僧院清響,由外境入內心,既展旅途之艱,又表歸思之切與對禪意的追尋,語言凝練,意象交融,是唐代即景抒情詩的典型之作。
爸笑媽隨女扯書,一家三口樂安居。濟南山水充名士,籃里貓球盆里魚。
惟公廊廟姿,骨相宜珥貂。
喜逐芻蕘禁苑東,舜弦調處剩薰風。戎葵學得宮衣纈,不作人間錦樣紅。
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少須好顏色,多漫枝條剩。紛紛桃李枝,處處總能移。如何貴此重,卻怕有人知。
杜鵑太苦。聲聲頻喚歸去。萬點蜀山,夢里尋路。風又雨。任戾天勁羽。應難度。謝鷗盟鷺侶。錦城似錦,彫殘春事遲暮。倦游厭旅。深拜同臣甫。知舊誰嚴武。公莫舞。怯倡予和汝。
飽聞胸次有云夢,語作驚瀾翻舌端。
嶺南嶺北畫中游,翠柳輕風春色流。畫意詩情三萬里,桃花細雨過蘆溝。
清曉溟濛雨氣濃,出關晴色便蔥蘢。層云特為詩人喜,添起山頭四五峰。
騎鯨公子漢于菟,并駕殊非李與蘇。
日冷璿閨,苔暈玉墀,香度椒閣。紅窗窈窕紋紗,繡戶低垂羅幕。有人獨處,問訊小字金蘭,纖羅被服熏芳藿。春燕乍差池,散風檐梅落。依約。對帷窺影,欹鬢橫釵,弄妝金爵。攬淚含歌,欲寄遙情誰托。抱愁恒涕,鎮自默默無言,人生那得長為樂。羨野外雙鳧,嘆云閒別鶴。
莫苦長安春到遲,亭園四月牡丹奇。勸君留待端陽酒,天上飛來紅荔枝。
治音安樂紹熙初,試聽咸韶可并驅。鼗武磬襄奚足數,作成從此不愁無。
晚喜此士來相親,呼童汲澗濯玄云。
數年芳、可憐春半,游悰空系平楚。舞紅顰綠都拋卻,消盡夢風靈雨。芳草路。斷腸處。凄迷煙柳拖翠縷。梅江歲序。伴坐樹鶯愁,窺簾燕惱,彈指已虛度。留難住。自惜余春自賦。謫仙猶寄秋浦。綠章重向東皇乞,暖日明霞當戶。開廨宇。列尊俎。河陽花縣夸俊語。新詞漫與。待譜入瓊簫,翻成錦字,歌里費延佇。
小院春風木下家,長街短卷插櫻花。十杯清酒千般意,筆墨相期流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