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濟禪師
碧峰秋寺內,禪客已無情。
半頂發根白,一生心地清。
竹房侵月靜,石徑到門平。
山下塵囂路,終年誓不行。
碧峰秋寺內,禪客已無情。
半頂發根白,一生心地清。
竹房侵月靜,石徑到門平。
山下塵囂路,終年誓不行。
在碧峰環繞的秋日寺院里,濟禪師已然超脫塵世,沒了世俗情感。他頭頂頭發半白,一生心地純凈。月光灑進竹房,一片靜謐,石頭小徑直通禪房,平坦無阻。山下那充滿喧囂與紛擾的道路,他發誓終生都不會去走。
禪客:指濟禪師。
半頂:頭頂頭發部分變白。
心地清:內心純凈、沒有雜念。
塵囂:指塵世的喧囂和紛擾。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佛教盛行,寺院成為人們尋求精神寄托和修行的場所。詩人可能在游覽寺院時結識了濟禪師,被他的修行和品德所打動,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濟禪師的超凡脫俗和內心純凈。其突出特點是通過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展現人物品質。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禪意生活的向往。
山人田舍水東涯,草野盤餐頗自頤。醅熟新蝦方制米,麥秋鮮鱔亦成絲。香攢翠角菱收日,光爛銀船藕上時。供奉曾叨大官饌,衰遲剛與此相宜。
終年無雨濕荒郊,氣脈難騰地太高。偏是新苗經未慣,農夫原不望春膏。
半年不讀書,顧影疑非我。乃知百年中,如此過亦可。書能作汝祟,識字果非福。明年倘未死,樂哉駕黃犢。伐性無蛾眉,腐腸無旨酒。齋居亦得疾,果無第一手。才不如嵇康,疏懶則過之。雖有絕交書,不作幽憤詩。
歲厄龍蛇哲士傷,向平何遽岳云翔。情隨流水弦中咽,愁鎖行云墜里忙。長夏有霜生枕簟,一春無夢到池塘。白楊衰草連天恨,風雨瀟瀟送夕陽。
泛楫楚江曲,輟棹瀟湘涯。天水互澄廓,矧逢清秋時。霜明沙渚凈,露寒岸草滋。芳蘅被長薄,修篁映素漪。月華臨夜空,青山窈多姿。帝子渺何許,?娟遠水湄。逶靡回翠旌,仿佛驂文貍。蒼梧白云去,洞庭丹楓衰。美人期不還,日落愁參差。眷彼湘竹吟,躊躇有馀悲。
群雁飛鳴雪滿天,孤舟況在洞庭邊。銀箏冰柱誰家子,彈徹涼州廿五弦。
濁塵諒為嘆,世樂豈足預。振褐掃塵遐,飄飄獨遠舉。寥寥巖岳際,蕭蕭縱萬慮。靈真與我游,落景乘鴻御。朝乘云輪來,夕駕扶搖去。嗷嘈天地中,囂聲安得附。
電閃注光六十春,滿腔心事對兒陳。畢生耕稼頗知味,十載詩書枉問津。退一步行途總坦,作三冬計境常新。汝曹學藝須勤奮,磨厲甄陶肯讓人。
默而耀,虛而照。借用不慳,合體無兆。石牛臥而青山寒,木馬嘶而明月曉。有底般人,相逢恰好。
圓沼泓登璧彩浮,萍新殊未覆游鯈。纖鱗不用時驚沒,香餌雖投是直鉤。
見說仙郎賦遠游,嘉興西北是蘇州。鴛鴦湖上春來水,別思相隨到處流。
三洲崖石翠岧峣,金削芙蓉冠碧霄。空洞欲吞潭底月,崢嶸雄壓海門潮。扣舷漁父應難覓,采藥仙翁去莫招。幾度凌風游絕頂,松濤千頃散簫韶。
與君合志復同年,爾汝忘從揔丱前。北郭林丘頻往返,東岡泉石更延緣。行藏意氣寧相遠,老大頭顱忽自憐。早晚投簪還舊隱,葛巾藜杖共悠然。
家有圖書便不貧,一灣門徑碧溪濱。山林深密宜今世,梅竹婆娑似故人。少閉柴門延野叟,多營菜圃慰脾神。幾年役役方休息,收放渾如一釣綸。
久憶環滁勝,登臨忽此亭。席分溪石潤,酒帶釀泉馨。院靜禽時語,松深露晝零。古人那可作,聊誦壁間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