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原山
飛入中州海外山,青原橫列翠微間。
地靈疏瀹三溪水,天老鉗錘七祖關。
夢寐人家灰劫盡,菩提樹種土花斑。
幾年夜雨殘僧席,挫折秋風古佛顏。
飛入中州海外山,青原橫列翠微間。
地靈疏瀹三溪水,天老鉗錘七祖關。
夢寐人家灰劫盡,菩提樹種土花斑。
幾年夜雨殘僧席,挫折秋風古佛顏。
仿佛從海外飛來坐落中州的青原山,橫列在一片青翠山色之間。此地靈秀疏通了三條溪水,歲月久遠造就了七祖關。夢中的人家已在劫難中消失殆盡,菩提樹種上也布滿了青苔。多年來夜雨侵襲著殘僧的坐席,秋風也讓古佛的容顏顯得滄桑。
中州:泛指中原地區。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
疏瀹(yuè):疏通。
天老:指時間久遠。鉗錘:比喻造就、錘煉。七祖關:與佛教禪宗七祖相關的地方。
灰劫:指劫火,佛教認為世界經過若干萬年就要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劫火即毀滅世界的大火。
菩提樹種:菩提樹象征覺悟、智慧。土花:青苔。
殘僧席:殘僧的坐席,指僧人生活清苦。
古佛顏:古佛的容顏,形容歷經滄桑。
青原山是佛教圣地,歷史悠久。詩人游覽此地,面對歷經歲月的青原山,有感于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歷史變遷,從而創作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詩人當時心境因資料有限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能感受到詩人對歷史和佛教文化的敬畏與感慨。
這首詩以游青原山為主題,通過描繪青原山的景色和歷史遺跡,抒發了對世事變遷的感慨。詩中融合了佛教文化元素,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描繪山水的同時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考。
野水芙渠繞鶴汀,畫橋楊柳掛魚罾。秋風攜手青溪曲,竹杖荷衣一個僧。
陰陽互闔辟,宇宙幾洪荒。重明麗乎正,萬象生輝光。
流注真常幾萬回,虛空無去亦無來。個中何地容生死,打破當堂明鏡統。
仰看鴻雁思吾弟,連日清游只欠渠。不知千里江南路,亦有梅花似此無。
認明漪夾鏡,密翠通帷,中臥修虹。竹外朱樓近,早歌殘世換,鐙月悤悤。錯教白頭詞侶,來躡水云蹤。算隱幾攤經,鉤簾賭曲,猶是家風。低徊舊游處,又酒舫花沈,屧徑苔封。一例風流歇,更茆堂遲就,輸與盧鴻。夢邊故灣何許,春淚野棠紅。待招鶴歸時,蓬山路隔應萬重。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詩思禪心共竹閑,任他流水向人間。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萬山。
沉香亭北賦名華,四海車書正一家。總道天關嚴虎豹,那知陸地起龍蛇。詞臣自昔推張說,邊將何人繼趙奢。南國云山渾似舊,幾時函谷度牛車。
賣藥長安市,古有韓伯休。紛紛要諧價,百喚不轉頭。坐令兒女覺,暮去不稍留。人生異鳥獸,飲啄擇所求。豈無爪距才,而要安籠囚。貧賤亦有道,不獨為身謀。
人世徒紛擾,其生似夢華。誰言今昔里,俯首視云霞。幾劫澄煩思,今身僅小成。誓將云外隱,不向世間存。綽約離塵世,從容上太清。云衣無綻日,鶴駕沒遙程。華岳無三尺,東瀛僅一杯。入云騎彩鳳,歌舞上蓬萊。共作云山侶,俱辭世界塵。靜思前日事,拋卻幾年身。
天面雁橫七八點,海門日上兩三竿。祖師心印分明在,自是時人不解看。
本從腐草生,聚為寒士燈。一朝書課效,功寧不汝矜。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樓楚館,云閑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待西樓,數聲羌管。
垂虹猶是。好招手詞仙,吟向煙水。豪宕結羊裙,盡纏綿、吳絲怨淚。江春留眼,驀憶到、雪天環佩。拚醉。問小蛾、此恨知未。鴟夷漫懷舊隱,感漂蓬、江郎老矣。卷里啼鵑,訴與同時青兕。候館秋蕪,戍樓寒吹。夢醒何世。花共悴。多生枉負英氣。
心境頓消融,方明色與空。欲識本來體,青山白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