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中洲水樓
高樓矗矗起方塘,
跨作飛橋宛轉長。
雖有荊州樓可賦,
秦川元是仲宣鄉。
高樓矗矗起方塘,
跨作飛橋宛轉長。
雖有荊州樓可賦,
秦川元是仲宣鄉。
高聳的樓閣矗立在方形池塘邊,橫跨水面的飛橋曲折而悠長。雖然荊州有可供題賦的樓閣,但秦川才是王仲宣的故鄉。
矗矗(chù chù):高聳直立的樣子。
方塘:方形的池塘。
宛轉:曲折綿延。
荊州樓:指荊州的當陽樓,東漢王粲(字仲宣)曾在此作《登樓賦》。
仲宣:王粲(177-217),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樓賦》為抒情小賦名篇。
秦川:指今陜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王粲的故鄉在此。
此詩當為詩人游覽中洲水樓時所作。中洲水樓依方塘而建,飛橋橫跨,景觀獨特。詩人觸景生情,由眼前樓閣聯想到東漢王粲在荊州作《登樓賦》的往事,因王粲故鄉秦川更具文化淵源,故以詩記之。
詩以“高樓”“飛橋”等自然景觀起筆,后借王粲與《登樓賦》的典故,將眼前之景與歷史人文勾連,既贊水樓之景,又寄懷古之情,語言簡練,意蘊悠長。
由來山水客,復道向新安。
半是乘潮便,全非行路難。
晨裝林月在,野飯浦沙寒。
嚴子千年后,何人釣舊灘。
西陵遇風處,自古是通津。
終日空江上,云山若待人。
汀洲寒事早,魚鳥興情新。
回望山陰路,心中有所親。
冰結楊柳津,從吳去入秦。
徒云還上國,誰為作中人。
驛樹同霜霰,漁舟伴苦辛。
相如求一謁,詞賦遠隨身。
遠山誰辨江南北,
長路空隨樹淺深。
流蕩飄飖此何極,
唯應行客共知心。
重陽秋已晚,千里信仍稀。
何處登高望,知君正憶歸。
還當采時菊,定未授寒衣。
欲識離居恨,郊園正掩扉。
才見吳洲百草春,
已聞燕雁一聲新。
秋風何處催年急,
偏逐山行水宿人。
湖中之山兮波上青,桂颯颯兮雨冥冥。
君歸兮春早,東嶺西峰兮同白云,雞鳴犬吠兮時相聞。
幽芳媚景兮當嘉月,踐石捫蘿兮恣超忽。
空山寂寂兮潁陽人,旦夕孤云隨一身。
桂水饒楓杉,荊南足煙雨。
猶疑黛色中,復是雒陽岨。
清冬洛陽客,寒漏建章臺。
出禁因風徹,縈窗共月來。
偏將殘瀨雜,乍與遠鴻哀。
遙夜重城警,流年滴水催。
閑齋堪坐聽,況有故人杯。
艷唱召燕姬,清弦待盧女。
由來道姓秦,誰不知家楚。
傳杯見目成,結帶明心許。
寧辭玉輦迎,自堪金屋貯。
朝朝作行云,襄王迷處所。
嫩葉生初茂,殘花少更鮮。
結根龍藏側,故欲并青蓮。
淮海風濤起,江關憂思長。
同悲鵲繞樹,獨作雁隨陽。
山晚云初雪,汀寒月照霜。
由來濯纓處,漁父愛滄浪。
秋興因危堞,歸心過遠山。
風霜征雁早,江海旅人閑。
驛樹寒仍密,漁舟晚自還。
仲宣何所賦,只嘆在荊蠻。
道向毗陵豈是歸,
客中誰與換春衣。
今夜孤舟行近遠,
子荊零雨正霏霏。
縈回楓葉岸,留滯木蘭橈。
吳岫新經雨,江天正落潮。
故人勞見愛,行客自無聊。
君問前程事,孤云入剡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