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鳳翔天柱寺窮易玄上人房
天柱暮相逢,吟思天柱峰。
墨研青露月,茶吸白云鐘。
臥語身粘蘚,行禪頂拂松。
探玄為一決,明日去臨邛。
天柱暮相逢,吟思天柱峰。
墨研青露月,茶吸白云鐘。
臥語身粘蘚,行禪頂拂松。
探玄為一決,明日去臨邛。
傍晚時分在天柱寺與你相逢,思緒隨著天柱峰飄遠。研墨時月光如青露般灑下,品茶時聽聞著山寺的鐘聲。躺著交談時身體仿佛貼著苔蘚,修行時頭頂拂過松枝。為了探究玄理尋求一個決斷,明日我就要前往臨邛。
吟思:吟詩的思緒。
青露月:形容月光如青露般清冷。
白云鐘:指山寺的鐘聲,仿佛與白云相伴。
探玄:探究玄理。
臨邛:古地名,今四川邛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當時詩人可能在游歷途中,于鳳翔天柱寺與僧人相遇,在與僧人的交流和寺廟的環境中,引發了對玄理的思考,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玄理的探尋。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充滿禪意。在文學史上雖不算著名,但展現了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精神追求。
班玉通明散早朝,春風桃李滿江皋。自然著我塵勞沒,安得如公勇退高。地近黃扉才一武,天教清夢更三刀。儀刑渴想催歸袞,只借闌門水半篙。
九陌凄風戰齒牙,銀杯逐馬帶隨車。也知不作堅牢玉,無奈能開頃刻花。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臺前日暖君須愛,冰下寒魚漸可叉。
開府孤吟黃鳥邊,薊門相別幾華年。西南古道分三楚,江漢春云共一天。
牛鳴馬不仰,火必就燥地。應真隱耽源,寂子一再至。至言無緣飾,大道甚簡易。三關不卻人,見者自擬議。法身忽有剩,佛祖俱喪氣。君看暮歸人,徑去方掉臂。
天地有佳處,岷峨橫翠微。茅廬介山趾,嵐色入書幃。共社公應可,論心我亦稀。他年能似約,江漢會思歸。
新妝自時世,寶鏡拂塵埃。妒雪重施粉,看花莫近臺。春風玉樹并,秋水白蓮開。瘦怯空光照,嬌憐顏色回。初酣妃子酒,更點壽陽梅。有約西園會,鄰娃不用催。
白發詞臣兩耳垂,華腴堆吻陋牛醫。宮娥引燭催麻日,院吏傳更寫制時。蠟撚化生秋夕賜,翠標疊勝歲華移。低頭欲說唐朝舊,愿侍虛皇進玉卮。
天涯搖落正深秋,一別親知雙淚流。不但思家心獨苦,斷腸今日是蘇州。
我居清空表,君處紅埃中。仙人持玉尺,廢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深林合蒙蘢,仰視不見日。中有白額虎,哮吼恣狂獝。怒睛谷搖電,掉尾原簸?。牛羊困攫取,樵牧萃憂恤。相公鎮方面,化捷影響疾。百靈肅號令,萬怪悚潛逸。昔出晝需朋,今行夜辭匹。泰山絕悲啼,牛哀返初質。豈獨惠斯邦,四海望寧謐。
三丈為樹八尺行,花艷桃李葉柘桑。元龍自是湖海客,師德去尋田舍郎。
寒山古木環樵徑,問驢背、偃蹇是誰小影。惜別感時余,可教人猛醒。飛鳥遺音云出岫,奈落落斜陽做暝。歸去好詩囊畫卷,生涯重整。看爾帽拂黃塵,借一番繭紙,且留張本。我亦久忘家,負明湖煙艇。鶴怨猿唬都未免,姑誓與山云憑準。卻怕是,飄搖文采,他時難認。
洗卻鉛花扮道裝,檀心淺露紫香囊。從今宮額翻新樣,變作眉間一點黃。
九重宸翰麗天閽,三字穹碑壓厚坤。山色不知今古異,地靈惟載帝王尊。蛟龍絕巘盤亭構,獅象諸天拱寺門。千載鐘王誇健筆,敢同羲畫與時論。
荊簪女,工采桑。畫鴉女,衣羅紈。赤腳人,趁兔鹿。著靴人,飽食肉。百丈出家不害癡,一日不作一日饑。后生十指不點水,得便宜是落便宜。親禪學道不檐板,自然公辦私亦辦。新年持缽走衡湘,要令一眾毛孔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