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靈舒客臨川因經從訪之不遇聞過村居
聞道深村里,結茅三四間。
買田因種秫,移樹為看山。
詩好人皆誦,身安心自閑。
有時思雁蕩,依舊棹舟還。
聞道深村里,結茅三四間。
買田因種秫,移樹為看山。
詩好人皆誦,身安心自閑。
有時思雁蕩,依舊棹舟還。
聽說您住在幽深的村落里,蓋了三四間茅草房。買下田地為了種植高粱(釀酒),移栽樹木是為了觀賞山色。您的詩作精妙,人人傳誦;身心安寧,自然閑適自在。有時思念起雁蕩山,依舊劃著小船回去。
秫(shú):黏高粱,多用來釀酒。
棹(zhào)舟:劃船。棹,船槳,此處作動詞用。
雁蕩:指雁蕩山,在今浙江樂清,為東南名山,或為翁靈舒故鄉或常往之地。
翁靈舒即翁卷,南宋“永嘉四靈”之一,一生未仕,以布衣終老。此詩或為作者(可能同為“四靈”成員或友人)尋訪翁卷不遇,聽聞其隱居臨川(今江西撫州)村居生活后所作,反映南宋中后期文人逃避現實、寄情田園的隱逸傾向。
全詩圍繞“訪之不遇”的線索,通過聽聞的村居生活細節,刻畫了翁靈舒安貧樂道、詩心自在的形象,既展現其個人品格,也折射出南宋文人追求自然適意的精神取向,語言平淡而意蘊悠長。
坎上浮圖已拂天,椒蘭遺馥尚依然。九重無復脩常貢,空有香名與邑傳。
幽人憐我學鋤耰,寄與花栽一一收。莫道芭蕉失寒暑,鳳仙宜夏蓼宜秋。聞說君家有水梔,虬枝怪石眼前稀。何如借與銷長夏,待得寒窗卻送歸。
叢臺北向通燕谷,曲渚西流繞薊門。歸鳥亂啼原上樹,夕陽多照水邊村。因悲俗吏趨三輔,曾有新詩寄陸渾。歲歲別來春又暮,幾回芳草怨王孫。
入望壺冰炤眼寒,湞江南下路漫漫。山城浪有逢迎喜,都向游人鏡里看。
古寺閒田未盡荒,寒梅沖雪透春光。僧眠冷榻能無夢,鳥啄巖花卻有糧。密約久遲蓮社炳,奇書曾借漆園莊。何時過我東林下,共爇松燈讀讓王。
笑共梅花語,窮難與命爭。人皆居燠館,我獨墮寒坑。假合非吾道,幽棲了此生。門墻元自靜,群小莫從橫。
野草閒花競賞音,蕭然坐閱歲年深。當貞固日知高節,只靜虛中見本心。何處乾坤無鳳集,他時風雨有龍吟。向來七子皆充隱,不止山王累晉林。
牡丹紅固好,白者更豐神。風露三更月,闌干幾玉人。啼喑髽髻碧,樣大酒盤銀。放取端端去,揚州道上行。
秋千倦倚,正海棠半坼,不耐春寒。殢雨弄晴,飛梭庭院繡簾閑。梅妝欲試芳情懶。翠顰愁入眉彎。霧蟬香冷,霞綃淚揾,恨襲湘蘭。悄悄池臺步晚。任紅薰杏靨,碧沁苔痕。燕子未來,東風無語又黃昏。琴心不度春云遠。斷腸難托啼鵑。夜深猶倚,垂楊二十四闌。
寒蟬泣露曳秋聲,楊柳枝頭淡月明。半掩籠門怕關上,今宵猶恐幸車行。
青陽才二日,蓂莢為誰新。散吏偏能暇,他鄉別有春。簡編聊自悅,花鳥漸堪親。物態長如此,微名強傍人。
歷稔共追隨,一旦辭群匹。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相悲各罷酒,何時同促膝。
高巖旭日吐深赪,雪霽樓臺白玉京。獨往南塘探春色,枇杷花下竹雞鳴。
柳徑煙濃,杏墻春爛。紅顰綠笑憑誰辦。那應容易便飄零,算來不是東風懶。獨折繁枝,閒憑綺檻。淺情人易辜深盞。也知沈醉為清歌,如何淚滿看花眼。
寂靜聞天籟,愁眠覺夜遲。遙憐江海別,殘月夢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