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將歸有作二首 其二
上真應御白云閑,
肅立香霏玉殿寒。
五百年中今應運,
愿還中土漢衣冠。
上真應御白云閑,
肅立香霏玉殿寒。
五百年中今應運,
愿還中土漢衣冠。
上界的真仙應當駕馭著白云悠閑自在,我肅然站立在香煙彌漫的玉殿中,只覺寒意侵人。五百年的時運流轉,如今終于等到了順應天命的時刻,只愿能恢復中原大地的漢族衣冠。
上真:道教對高仙的尊稱,指地位崇高的神仙。
御:駕馭、乘御。
香霏:香氣彌漫的樣子。霏,飄揚、飛散。
玉殿:此處或指廬山道教宮觀的殿堂,亦或想象中神仙的居所。
應運:順應天命或時運。
中土:指中原地區。
漢衣冠:漢族傳統服飾,代指漢族文化或政權。
此詩或作于朝代更迭之際(如宋元、明清易代)。作者游廬山時,見道教勝景(玉殿、香霏),觸景生情,結合當時中原地區文化(衣冠)受沖擊的現實,借“五百年應運”的天命觀,表達對恢復漢族文化正統的期盼。
全詩以游廬山的所見所感為引,由神仙之境過渡到現實關切,主旨鮮明。通過“漢衣冠”的具象表達,將個人游興升華為對文化傳承的思考,體現了詩人深沉的家國意識。
白云生處一僧還,清磬泠泠杳靄間。蜂采野花歸洞窟,鹿尋芳草過溪灣。眼前往事真成夢,身外浮名得自閒。吾愛吾廬春睡足,逢人漫說畏途艱。
海色涵天碧,金波湛玉壺。山河同影幻,上下合空無。圓覺名方定,真如道豈殊。盧敖一回首,照水弄玄珠。
高臥何如百尺樓,春生池草亦忘憂。管寧若傲先浮海,龐德惟知不入州。窺果石林猿和嘯,看花樵徑鹿同游。埋名深畏山猶淺,休道青門有故侯。
明湖落天影,澹澍古城邊。春風艷陽月,滿鏡百花然。
曉窗晴哢丁寧語,晚樹幽花委曲香。散策尋春不知遠,片云作雨度回塘。
金鑰魚司夜,瑤箏雁列春。后庭通綺閣,清路接芳塵。同備三千數,誰辭第一人。君王壽萬歲,行樂此時均。
自移紅藥繞闌栽,粉膩香嬌逐旋開。且與幽人充近侍,莫教風雨苦相催。
縹緲仙都掛碧空,石門飛瀑亂云中。他時倘為名山出,雙屐巖前候謝公。
囚室難眠夜漫長,愁聽風雨正敲窗。胸溫癡女夢中暖,懷念妻兒衾被涼。十載飄零常落魄,一家離散幾回腸。中年尚有豪情在,敢向枝頭傲雪霜。
萬里長江東入海,千年高臺今尚在。當時誰道鳳凰來,覽德何人足相待。鳳聲悠悠梧葉空,謫仙文采流長虹。跨鯨一去不復返,后人欲語羞雷同。海上三山渺何許,群仙騎鳳隔風雨。登臨空詠謫仙詩,白鷺斜飛過秋浦。
流水高山本闃音,天涯芳草自難尋。郢人已逝莊周噤,誰撫無弦日月琴。
玉堂學士筆如椽,紈扇新題到海邊。記得鳳池春宴罷,紫毫香露灑銀箋。
如豆煤燈四照微,獸嗥蟲語動蓬扉。沉思往事唯枯坐,默詠雄詞欲奮飛。楊意未逢徒自惜,梁鴻已竄不須歸。皇天隆物無均與,祇許流螢放焰輝。
天開雙闕定神京,羅立千峰拱衛成。形勝金湯誇百二,紫煙長抱日華生。
慣客家童貰酒還,酒旗搖飐杏村間。連云麥穗平過隴,刺水蒲芽露淺灣。多景軒開真得趣,無弦琴在足消閒。興來且就鄰翁飲,一醉俱忘歲事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