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獻堂旭東如楨三君之中國
低首樊籠貉一丘,飄然忽作御風游。鯤鵬變化渺千里,鸞鳳翱翔隘十洲。
大海珊瑚憑網取,小山叢桂漫淹留。年來我亦傷幽廢,欲附滄溟泛釣舟。
低首樊籠貉一丘,飄然忽作御風游。鯤鵬變化渺千里,鸞鳳翱翔隘十洲。
大海珊瑚憑網取,小山叢桂漫淹留。年來我亦傷幽廢,欲附滄溟泛釣舟。
低頭困在樊籠里,如貉同處一丘;忽然輕快如駕風,遠游而去。似鯤鵬變化,遠達千里之外;像鸞鳳翱翔,十洲也覺狹小。大海中的珊瑚,可用網羅取;小山上的叢桂,不必長久停留。近年來我也感傷被閑置,想要隨你們乘舟出海垂釣。
樊籠:比喻束縛人的困境。
貉(hé)一丘:貉同處一丘,比喻同類或處境相同。
御風游:出自《莊子·逍遙游》,指乘風而行,形容輕快自由。
鯤鵬:傳說中能化為大鳥的巨魚,喻志向遠大之人。
鸞鳳:鳳凰類神鳥,常喻賢才俊杰。
十洲:傳說中東海神仙居住的十個島嶼,代指廣闊地域。
叢桂:叢生的桂樹,常喻隱者居所或閑適之地。
幽廢:指被閑置、不得志。
滄溟:指大海。
此詩為作者送友人獻堂、旭東、如楨三人前往中國(或指大陸)時所作。結合‘樊籠’‘幽廢’等詞推測,可能作于社會變動之際(如清末民初),友人選擇遠游尋求機遇,而作者自身困于現狀,故借送別抒發復雜心境。
全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半贊友人志向高遠、前程壯闊,后半轉寫自身失意與向往,情感真摯。善用典故與比喻,意象宏闊,語言凝練,展現了送別詩中‘贊友’與‘嘆己’交織的獨特視角。
天意藏清景,春陰滿畫樓。茶分花氣重,雨聽竹聲幽。詩句三杯得,巖林一望收。閑心恐難再,今日且優游。
荒雞嚘喔,殘月沈魄。三三五五,小星不沒。
涉海時泛濫,登岳信阻修。未若茲山勝,逶迤起平疇。煙霞接敝廬,林壑即近陬。旦發淩東坂,倒景窮西陲。畦疃高下起,瀑布縱橫流。人家住重嵐,水木涵清秋。嘯歌白云動,衣袂青霞浮。金砂事未著,玉版誰見留。葛洪慕丹井,安期訪蓬丘。此山多勝事,緩步得冥搜。一枝聊偃息,八極可神游。
猶憶喬仙共錦航,采蓮午日醉霞觴。小憐空有佳名號,命薄如絲續不長。
高枕懷人忽黯然,西江尺素自鴻邊。無言白璧偏堪點,何處朱弦不可憐。縱酒此生終得計,論文它代別為權。與君商略嵇康駕,紫氣湓城在幾年。
長河波浪渺無津,匹馬西風日易曛。客舍況逢三日雨,故人猶隔數重云。山容慘淡當窗見,鳥語啁啾近水聞。信有路難行未得,旅愁鄉思益紛紛。
初投旱海戈,忽整瀟湘枻。彭蠡鏡中行,洞庭天外倚。攜杖溪邊聽,抱琴臺上坐。我喜見江山,江山愁見我。
分得筼筜谷,翛翛翠一竿。曾聞裁作簡,不假制為冠。勢接丹霄近,清宜白日看。但保風霜操,相期歷歲寒。
聯翩貴游子,侈靡千金客。華轂起飛塵,珠履竟長陌。
中原萬樹帶秋陰,陵寢蒼茫一氣深。龍馭杳然歸太始,蓍叢猶發白云岑。
城陰零落豫章臺,平地晴沙捲雪來。欲訪鄰翁問塵跡,小園荒徑長莓苔。
覺山生何幸,乃在程朱鄉。慧悟既成性,進脩倍精強。源流溯有自,孕毓乃其常。圣賢千載寄,豈在山與江。人心迥代禪,曠世遙相望。樵云喜深慰,得見君子光。心事語契合,神交緬難忘。一別未已惜,寡助祇自傷。
穿林踏雪覓鐘聲,景物逢迎步步新。隨處留情隨處樂,未妨聊作苦吟人。
泉石涓涓樹色蒼,應如杜甫浣花莊。裴公遺址荒秋草,柳子殘碑臥夕陽。咫尺郡城連雉堞,幾家茅屋枕魚梁。我來懷古空惆悵,獨立西風野水傍。
桂影照三秋,親齡連甲子。不用舞斑斕,象笏拜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