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天子七月十三日親享太廟先期風雨彌日及夕拔木震海窗戶俱動轉五更即止乃行禮時也喜而成三章 其三
雨腳如麻入夜深,
飄風從雨拔山林。
守燈危坐不敢息,
惟有皇天知此心。
雨腳如麻入夜深,
飄風從雨拔山林。
守燈危坐不敢息,
惟有皇天知此心。
雨絲細密如麻,深夜里下個不停;狂風裹挾暴雨,幾乎拔起山林。守著燈端坐不敢懈怠,只有上天知道我的這顆誠心。
雨腳如麻:雨絲細密如麻,化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雨腳如麻未斷絕"句意,形容雨勢密集。
飄風:暴風、狂風,《詩經·大雅·卷阿》有"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危坐:端坐、正襟危坐,形容嚴肅恭敬的坐姿。
皇天:對天的尊稱,古代常指主宰萬物的至高神。
此詩創作于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4)。時孝宗親赴太廟祭祀,祭祀前一日風雨大作,拔木震海,直至五更方止。詩人親歷此景,因祭祀得以順利進行而作組詩,此為第三首,記錄祭祀前夜風雨中的內心活動。
詩歌以風雨驟作的自然景象起筆,通過"守燈危坐"的細節描寫,展現祭祀前的虔誠與忐忑,尾句"惟有皇天知此心"直抒胸臆,體現對禮儀的重視與對天地的敬畏,語言樸實而情感深沉。
丁寧底事勞湯沐。質潔何須濯。可憐才浣世間塵。已教眾人含恨悼芳魂。試看菱藕中如雪。不洗依然潔。再休珍重辨蒼黃。且向藻根繁處自埋藏。寒潭止水如明鏡。慣照幽蘭影。出山溪澗漸漫漫。欲擢青蓮須莫到人間。晶瑩爭似冰凝雪。冷澈剛能潔。無端一夜軟東風。又見明朝波漲綠溶溶。泠泠止合藏幽澗。莫許人相見。華清池水恁漣漪。才到臨潼山下已成緇。秋河汛溢泯牛馬。納濁方能大。急湍清淺不容濡。長鋏便教彈破也無魚。
春風拂拂。檐花雙燕入。少年湖上風日。問天何處覓。湖山畫屏晴碧。夢華知夙昔。東風忘了前跡。上青蕪半壁。
臺起孤城外,風塵地有馀。奔鯨驚筑觀,飛鳥避儲胥。鷗白連漁浦,楊青引漕渠。它年志兵衛,史筆定聯書。
誰教枝上火離離,水北山南盡一時。稚子村邊閒拍手,老僧橋上獨支頤。潮來帶雨風先覺,荇葉藏云水不知。欲問幽棲最幽意,紅霞深處竹枝詞。
寂寂村深路,人家盡掩扉。平沙縈鳥篆,疏樹絡云衣。無興從南去,多情向北歸。老年行履倦,宿不待斜暉。
本是一根出,相期同化龍。慎毋輕剪伐,云路定相從。
委質為臣不二心,當年龐德節千尋。叩頭于禁今安在,芳臭從前話到今。
□抽池上芳,燕含陌上泥。銜泥有時歇,銜苦無時離。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秋雨何瀟瀟,五更滴紅葉。滴滴葉間紅,可以比啼頰。
華山山口云茫茫,尋君臺館玉泉傍。閒揮玉麈論秋水,莊襟老帶何清狂。朝邑美人善歌舞,荊州處士能壺觴。飛揚且任神龍性,溫柔何羨白云鄉。白云變化何時息,人生壽命有時極。努力讀書與好色,明星玉女日侍側。
蓬徑初延賞,空齋獨爾思。酒深寒夜酌,梅發早春枝。浦外流云裊,城闉上月遲。莫緣風共雨,長負此幽期。
客路逢君眼乍明,笑談差慰旅魂驚。世情真比黃河濁,詩句偏同綠酒清。蘇季揣摩知欲就,韓非孤憤正難平。男兒一上燕丹墓,肯羨黃金買駿名。
作屋不建瓴,雨從瓦罅滴。置盆以承之,須臾遂沿壁。無計但歸臥,一夜未遑息。天明起相視,滿室浮鞋屐。出戶望湯湯,平蕪成澤國。小舟搖我前,燒竹煮朝食。
宿世仙家十二樓,誤嬰時網未深愁。浮丘輩行如相覓,騎卻紫云歸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