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黃山謁檗庵和尚 其一
茲山如海亦如天,心有歸依足倍前。
藜杖擲來猿忽引,松關開著虎常眠。
客裝僅似頭佗卸,鄉貫多煩上座傳。
信宿卻看無所得,衣環初捧玉隆然。
茲山如海亦如天,心有歸依足倍前。
藜杖擲來猿忽引,松關開著虎常眠。
客裝僅似頭佗卸,鄉貫多煩上座傳。
信宿卻看無所得,衣環初捧玉隆然。
這座黃山像大海一樣浩瀚,也像天空一樣廣闊,心中有了歸依,腳步便更加有力。將藜杖扔出去,猿猴忽然前來引導;松樹林中的關卡敞開著,老虎常常在那里沉睡。我的行裝簡單得像頭陀卸下的一樣,家鄉籍貫還得麻煩上座和尚代為相傳。住了兩夜卻感覺沒有什么收獲,剛捧起僧衣上的環佩,它溫潤如玉,發出光彩。
茲山:這座山,指黃山。
藜杖:用藜的老莖做的手杖。
松關:松林間的關口。
頭佗:即頭陀,指出家修行的僧人。
上座:對僧人的尊稱。
信宿:連住兩夜。
衣環:僧衣上的環佩。
檗庵和尚是當時的高僧,在黃山修行。詩人前往黃山拜訪他,可能是出于對佛法的探尋或精神上的追求。當時社會或許處于動蕩或變遷之中,詩人在現實中尋求心靈的慰藉,便來到黃山這一佛門圣地,希望能得到精神上的指引。
這首詩以詩人入黃山謁見檗庵和尚的經歷為線索,描繪了黃山的奇景和佛門的氛圍。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精神歸依的探尋。其特點是將自然景觀與禪意融合,富有空靈之美。在文學史上,它展現了古代文人對宗教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獨特感悟。
惠崇桃塢鵝鴨,春老不畫風煙。看取團團璧月,中吞萬里江天。
翛然一榻愧端居,未許駑駘駕鼓車。勝事都歸鄉夢里,幽懷更在客愁余。別離門戶從秋掩,契闊尊罍盡日虛。寄語多情翟廷尉,莫將交態向人書。
涂窮歷盡兩非悲,祗恨支天力已微。眇眇一身仍有累,恢恢六合竟無歸。歷艱卻信知人易,訪舊還憐識我稀。惟幸妻孥差解事,晨征夕宿總相依。
曉起發吳門,遙望天平山。秋風吹松濤,入我衫袖寒。白云無朝暮,好鳥聲關關。良朋期不來,獨游心無歡。駕言問名泉,高興猶未闌。山僧導我入,桂樹聊躋攀。我眼日已飽,我身殊未閒。平生抱丘壑,三十驅塵凡。尚恐豺虎劇,不敢緣其端。愿從華陽君,五岳時往還。
瘦筇羸馬一貂裘,江浙湖湘得縱游。萬里遠勞君伴送,隔年應笑我淹留。默祈衡岳云開嶺,夜入浯溪月滿舟。北闕舊交如問訊,為言白盡老人頭。
天家虎將發三門,一掃云南息垢氛。欲問烏蒙烏撒事,翠珉須誦雪樓文。
宇宙凝寒百卉凋,羅浮仙子挺孤標。蜂腰鶴膝精神古,玉質冰肌體態嬈。為愛幽貞同雅操,謾傳清影入生綃。華堂吟對成高興,踏雪何須過野橋。
凈色只應撩處士,國香今不落民家。江城望斷春消息,故遣詩人詠此花。
浮玉山中浮玉春,醉來忘卻華陽巾。天風吹上雷轟石,一夜嘯聲驚羽人。
極浦明鵝鸛,天空雙櫓哀。河流樹杪出,山色雨中來。驚鯉超魚網,歸鴻度酒杯。推篷坐箕踞,鄉思亦悠哉。
涂林未應發,春暮轉相催。然燈疑夜火,連珠勝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釀酒來。葉翠如新剪,花紅似故裁。還憶河陽縣,映水珊瑚開。
太乙鉤陳到月明,連營殺氣夜中橫。彎弓欲射旄頭落,還從鑾輿出塞行。
擊筑逢君一浩歌,壺中歲月正婆娑。虛疑紫氣函關遠,再見青牛老子過。花隔鳥聲啼臥榻,雨分苔色點吟窩。長生訣在丹爐外,祇放心閒得便多。
大江三千里,南浦最傷情。江流日夜深,是儂淚所成。
橋頭初月上,相見隔年新。影落千江冷,光生萬戶春。海門潮淼淼,山路石磷磷。何必清輝滿,娟娟早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