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祀師祠恭紀 其四
有客問師祠,祠門實易知。
對彼淇竹園,內有雙雙槐。
后倚橋門水,左有祇樹枝。
多謝千里朋,到此請勿疑。
有客問師祠,祠門實易知。
對彼淇竹園,內有雙雙槐。
后倚橋門水,左有祇樹枝。
多謝千里朋,到此請勿疑。
有客人詢問老師的祠堂,祠堂的門其實很容易找到。它正對著那淇水岸邊的竹園,里面有兩棵并排的槐樹。后面靠著橋門的流水,左邊有菩提樹的樹枝。多謝從千里之外來的朋友,來到這里就不要有疑慮了。
丁祀:古代祭祀的一種。
淇竹園:淇水岸邊多竹,這里可能指種有竹子的園子。
祇樹:即祇樹給孤獨園,是佛教圣地,這里可能指菩提樹之類的樹。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推測此詩可能創作于祭祀老師的活動期間。當時社會重視尊師重道,在祭祀師祠時,詩人可能為了向遠方而來的朋友介紹師祠情況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介紹師祠的位置與周邊環境,歡迎遠方朋友。其特點是語言直白,通過白描展現師祠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祭祀師祠的文化活動。
大盜盜家國,小盜盜御馬。
盜馬將何為,馬上打天下。
彼時天驕剪鳳麟,是非顛倒日月昏。
綠林崛起竇二墩,誓為中夏掃胡塵。
雖有此心功未立,天下英雄長嘆息。
韓羽畫馬不畫人,須發皆動如生者。
蜀道最崎嶇,難于上青天。
氣流有波折,御風善泠然。
涉灘更陟嶺,動成溺與顛。
有跡終可辨,世路誰能便?
心兵久已起,談笑方樽前。
天籟調寒吹,神爐煉曉霜。
稍驚綿力薄,還訝葉聲長。
畫戟歸邊將,青綾直省郎。
誰論萍氏禁,須問曲生方。
三千路阻倍傷神,羈客謀粱泊海瀕。
夢繞云山登岵屺,心慚菽水奉萱椿。
樽前每負丁寧意,嶺外何安寤寐身。
遙想年終風雪夜,倚閭村落盼歸人。
晴云天外閣輕陰,紫禁沉沉路轉深。
嫩葉當階翻翠幄,秾花向日露丹心。
玉盂異色偏承寵,金鼎調時不費尋。
從此翰林添故事,倚欄終日伴閑吟。
從渠冷蕊籬邊少,
未放浮蛆甕面空。
高燭幾時催夜飲,
隔簾度曲也英雄。
斯文久寂寥,所望未云絕。
一夜老頭顱,添卻千莖白。
風峭緊,月模糊。
搗練聲高忙復徐。
欲寄蘆河書一紙,邊霜莫待染關榆。
羽衣何蹁躚,
悠悠坐林樾。
浩歌天地間,
清風共明月。
天不高兮海不深,
白云飛處定關心。
蒲鞋難上時人眼,
那更西風葉落金。
平湖萬頃碧,謝客一開顏。
待得臨清夜,徘徊載月還。
弦上萬古意,樽中千日醇。
清心向流水,醉貌發陽春。
月色滿滄波,吾生樂事多。
何人獨醒者,試聽濯纓歌。
花絮伶俜滿院飛。黃昏無奈鷓鴣啼。
聲聲似說相思苦,畢竟相思付阿誰。
春向晚,暖猶微。倚闌人怯翠羅衣。
番風早是難消遣,何況天涯有秭歸。
葉底風吹紫錦囊,
宮爐應近更添香。
試看沉色濃如潑,
不愧逢君翰墨場。
后潘水上竺仙家,
領客來分竹里茶。
明日歸時須記取,
白蘋剩采半開花。
黃花岡畔足千秋,志士相逢地下游。
縱補青天還有恨,除埋黃土可無憂!
蒼蒼待我如芻狗,逐逐驅人勝火牛!
何處避人收足跡,遼東可有管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