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 其一
世世趨庭列雁行,煙蘿泉石繞書堂。
分題月下聯書版,聚宴花前獻壽觴。
旌表異恩逢圣代,隱居佳致接仙鄉。
因知孝治垂風化,青史留名道允光。
世世趨庭列雁行,煙蘿泉石繞書堂。
分題月下聯書版,聚宴花前獻壽觴。
旌表異恩逢圣代,隱居佳致接仙鄉。
因知孝治垂風化,青史留名道允光。
胡氏家族世代子弟有序,如大雁成行般遵循庭訓。煙霧繚繞的藤蘿、泉水山石環繞著書堂。在有月光的夜晚,大家分題作詩記錄在書版上;在花叢前聚會宴飲,舉杯為長輩祝壽。在圣明的時代,家族獲得了朝廷旌表的特殊恩遇。這里隱居的美好景致如同仙境一般。由此可知以孝道治理家族能形成良好的風氣,家族在青史留名,道德光輝閃耀。
趨庭:指接受父親的教誨,出自《論語·季氏》。
雁行:像大雁飛行時整齊的行列,比喻兄弟有序。
煙蘿:煙霧籠罩的藤蘿。
分題:古人聚會作詩的一種方式,分題限韻。
旌表:封建朝廷對遵守封建禮教的人用立牌坊或掛匾額等方式加以表揚。
孝治:以孝道治理家族或國家。
允光:確實光輝
華林書院是北宋初期的一所著名家族書院,胡氏家族以孝義治家,重視文化教育,人才輩出,獲得朝廷旌表。詩人可能是在參觀華林書院后,有感于胡氏家族的良好家風和文化氛圍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胡氏家族以孝治家、重視文化的風尚。其特點是將寫景與議論結合,展現家族生活場景同時闡述孝治意義。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家族文化和書院文化的繁榮。
艤棹青林翠欲流,尋真勝復□英游。上方道士紅雙頰,別館仙翁碧兩眸。絳節朝回瓊島近,金丹時就石壇幽。投書欲與鄉人別,長伴群仙駕十洲。
谷口風流有子真,故園松竹晚逾親。綈袍曉帶煙霞色,蓬徑秋兼芋栗貧。下榻郡齋清漏永,傳經幕府絳紗新。翟公門巷羅堪設,載酒時能訪野人。
蓂莢生三秋八月,氣漙風露清明。誕來人世作豪英。性天元廣大,心地盡寬平。書院興秋誰得似,燕山竇氏齊名。一身長向善中行。松筠同不老,龜鶴共長生。
聽雨聲中長夜長,羅浮一夢兩茫茫。接春雨是摧春雨,我不傷春春自傷。
夜雨山水發,奔濤盈澗流。石梁嗟已斷,何處覓方舟。永路緣朱坂,馀暉映綠疇。登高西北望,隱隱見昭丘。
天涯何必訂同心,一卷離騷到處吟。行看江南春草綠,莫愁空谷少知音。
冰肌皓魄紅羅襦,郁金裙帶懸流蘇,蓮舟蕩漾臨澄湖。臨澄湖,連臂歌,歡不來,將奈何。
胸中至寶等隋和,鞭鳳曾聞第一歌。天地百年喬木在,山川萬里宦涂多。詩成夜月揚州笛,賦罷秋風赤壁波。讀徹大編無一語,低頭東野愧如何?
一尊相餞石溪邊,離思紛紛總悵然。流水門前翻白雪,好峰云外疊青蓮。威生玉節今初下,情到金蘭古亦便。幸遇心知程學士,不辭傾倒夕陽天。
尋詩還步小虹橋,薄日輕陰叫百勞。蘆葉深青荷葉紫,江湖從此興滔滔。
三世混融,據本來而合同。六門變通,在今日而亡功。下錢胡餅案,放手饅頭籠。南山起云兮北山下雨,古佛露柱兮互換家風。
茫茫六合自高深,一望方知有古今。滄海白鷗從浩蕩,長空孤鳥付消沉。東岡南澗頻經目,春雨秋霜總在心。賴有小庵當絕頂,花時無日不登臨。
村南村北春事幽,故人亂后得追求。倉惶屢作經年別,邂逅能無一日游。丁令歸時空遺恨,虞卿隱穩不須愁。卜居共愛清溪好,先向沙邊具小舟。
燕臺俠客日相將,走馬曾游易水傍。明月逢人常按劍,白云何處不飛觴。行邊駿骨黃金重,到日鶯花紫陌長。卜筑茅溪憐愛弟,為誰春草賦池塘。
廣陵舟里連衾枕,寶應湖邊隔雨風。人世百年誰骨肉,天涯此路復西東。中宵憶爾心俱折,逆旅無人信莫通。身跡半生成底事,秪馀泥雪嘆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