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坦園相國小臺晴望
登臨聊爾策方筇,
山色初開煙際容。
為愛晴嵐依弱柳,
況聞幽梵發清鐘。
春風正拂高低樹,
凍雪遙連遠近峰。
寒盡共瞻陽律轉,
陳詩好與繪勞農。
登臨聊爾策方筇,
山色初開煙際容。
為愛晴嵐依弱柳,
況聞幽梵發清鐘。
春風正拂高低樹,
凍雪遙連遠近峰。
寒盡共瞻陽律轉,
陳詩好與繪勞農。
登臨小臺姑且拄著方竹杖,山色剛剛在煙靄中顯露容顏。因喜愛晴日山氣依偎柔弱柳枝,更兼聽聞幽深佛音伴清越鐘聲。春風正輕拂高低錯落的樹木,未化積雪遙連遠近起伏的山峰。寒冬將盡共望陽氣開始回轉,獻上此詩正好配合描繪農忙。
聊爾:姑且,暫且。
策方筇(qióng):拄著方竹杖。筇,竹杖。
煙際容:煙靄中的容貌,指山在煙靄中顯現的樣子。
晴嵐:晴日里山間的霧氣。
幽梵:幽深的佛音。梵,梵唄,佛教徒念經的聲音。
陽律轉:陽氣開始運轉。律,古代用律管測氣候,陽律指陽氣上升的節候。
陳詩:獻上詩歌。
勞農:農事勞作,指農民的辛勞。
此詩為與坦園相國同登小臺晴望時的唱和之作,創作于早春時節。此時冬寒將盡、陽氣初轉,詩人觸景生情,既描繪晴日山景,也因季節轉換聯想到農事將興,故以詩記之。
全詩以‘晴望’為線索,描繪早春山景的清新明麗與冬春交替的自然變化,由景及情,既展現對自然的喜愛,又流露出對農事的關切,語言工整,意境和諧,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唱和佳作。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 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一昨丹陽王氣銷,盡將豪侈謝塵囂。 衣冠不復宗唐代,父老猶能道晉朝。 萬歲樓邊誰唱月,千秋橋上自吹簫。 青山不與興亡事,只共垂楊伴海潮。
水中仙子并紅腮,一點芳心兩處開。 想是鴛鴦頭白死,雙魂化作好花來。
北顧橫江盡,東南第一州。 六朝都在望,回首倦登樓。
涼生宮殿不因秋。霽色澄千里, 潮聲帶兩州。天長地久大悠悠, 爾既無心我亦休。海門礙日山雙聳, 江北迎人樹幾行。
八月金陵天氣涼,勞勞亭畔雨花香。 誰家別淚沾紅粉,幾處秋風起白楊。 沽酒城邊頻系馬,聞歌道上總思鄉。 古今無恙東流水,多少行人為斷腸。
滄池漭沆鑿昭明,前代風煙九曲平。 錦纜不收菱葉爛,紅亭半嚙浪痕生。 沙環鳧渚邀垂釣,花積魚床隱濯纓。 客醉何勞歌《桂樹》,就中山水自忘情。
相對兩衰翁。身似枯蓬。分飛吹聚謝天風。零落交游無一個,五十年中。生客語藏鋒。不答陽聾。心期難話與兒童。其結庵招猿鶴侶,煙鎖云封。
七十二年翁。曾客吳中。清游占斷水晶宮。幾度藕花歸棹晚,月煙鐘。追記已陳蹤。回首空濛。憑高荒草夕陽同。欲同謝公歌舞地,落葉鳴蛩。
寸陰堪惜。趁身強健去,結茅蒼壁。錯料事,臨老方知,國師與高僧,二途俱失。識字吟詩,敵不得、死生何益。看寒山著語,李杜也輸,莫道元白,千年過如瞬息。共飛鴻縹緲,沈沒空碧。問懶瓚、因甚遭逢,芋魁亦聯翩,著名金石。遺臭流芳,老子勿、許多心力。旋消磨、數百甕齏,掩關入寂。
虎戰龍爭二十秋,江波日夜自東流。 道傍無語王孫泣,天際含顰帝子愁。 苜蓿風煙空壁壘,蒹葭霜露滿汀洲。 古來惟有西山月,永夜依依照白頭。
滿城煙水月微茫,人倚蘭舟唱。常記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斷空惆悵。美人笑道:蓮花相似,情短藕絲長。 采蓮人和采蓮歌,柳外輕舟過。不管鴛鴦夢驚破,夜如何?有人獨上江樓臥。傷心莫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
玉簫聲斷鳳凰樓,憔悴人別后。留得啼痕滿羅袖。去來休,樓前風景渾依舊。當初只恨,無情煙柳,不解系行舟。
碧湖湖上柳陰陰,人影澄波浸,常記年時歡花飲。到如今,西風吹斷回文錦。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
采蓮人和采蓮歌,柳外蘭舟過。不管鴛鴦夢驚破,夜如何?有人獨上江樓臥。傷心莫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