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興 其二
鸞鶴無卑響,松柏無凡枝。
寥天邈何聞,幽谷闇勿知。
翔者高且遠,植者古以奇。
物各有本性,人乃盭窒之。
風不散太音,雪不虐貞姿。
昭質完無虧,造物豈有私。
鸞鶴無卑響,松柏無凡枝。
寥天邈何聞,幽谷闇勿知。
翔者高且遠,植者古以奇。
物各有本性,人乃盭窒之。
風不散太音,雪不虐貞姿。
昭質完無虧,造物豈有私。
鸞鳥與仙鶴不會發出低賤的鳴響,松樹與柏樹沒有平凡普通的枝條。高遠的天空那樣遙遠誰能聽聞?幽深的山谷昏暗無人知曉。飛翔的禽鳥飛得又高又遠,生長的樹木古老而奇崛。萬物各自有其本性,人類卻常違背壓抑它們。狂風無法吹散宏大的自然之音,積雪不會摧殘堅貞的姿態。光明美好的本質完美無缺,造物主難道會有偏私?
鸞鶴: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常象征高潔。
卑響:低賤、低俗的叫聲。
凡枝:平凡普通的枝條。
寥天:廣闊的天空。
邈(miǎo):遙遠。
闇(àn):同“暗”,昏暗。
盭(lì)窒:違背、壓抑。盭,乖戾;窒,阻塞。
太音:宏大、自然的聲音,此指鸞鶴的鳴聲。
貞姿:堅貞的姿態,指松柏的形態。
昭質:光明、美好的本質。
造物:造物主,代指自然規律。
此詩應為詩人觀察自然萬物特性后有所感而作,可能針對當時社會中人為扭曲本性的現象,借自然之理抒發對本真狀態的追求。
全詩以自然萬物順性而生的現象為引,指出萬物各有本性,批判人為壓抑,強調本真之美與自然規律的公平性,體現詩人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
季秋弦望后,輕寒朝夕殊。商人泣紈扇,客子夢羅襦。憂來自難遣,況復阻川隅。日暮愁陰合,繞樹噪寒烏。濛漠江煙上,蒼茫沙嶼蕪。解纜辭東越,接軸騖西徂。懸帆似馳驥,飛棹若驚鳧。言歸游俠窟,方從冠蓋衢。
行行采藥此山中,偶款禪扉問遠公。竹院倚天開石壁,花臺飛雨落晴空。云歸寶樹千巖白,日射龍宮半榻紅。不是攢眉來結社,隨緣一到虎溪東。
昔有蹈海言,茲意惜未踐。躑躅孟門道,一官豈待免。憂來日苦短,數往情屢緬。春至不自知,稍聞鳥聲善。市窮中林出,境邇意乃遠。挾冊水竹間,悠然忘其返。顧景忽自哂,吾何待吾淺。
旅館蕭條歲事闌,獨憑杯酒強為歡。家林閑舍三年別,客路梅花幾度看。春意又從今夕暖,宦情還似舊時寒。催人光景如流水,莫遣秋霜點鬢端。
鴻雁分飛忽十年,夢回池草益凄然。蕨薇春好先投紱,苜蓿秋深尚擁氈。望重定銜楊震雀,才雄期著祖生鞭。沽錢莫問今多少,永夜相思各一天。
月明吹笛武陵川,馬上行人望跕鳶。莫怕炎洲饒毒癘,一冬飛雪似胡天。
恭承嘉命簡時髦,水國聯翩宮錦袍。并系豢龍劉累氏,同為相馬九方皋。三山劍色雙牛斗,六代詞華一羽毛。識得挽回淳古意,不妨疏越為君操。
芳菲已滿目,洲渚復含情。別路千程始,離愁百念生。簡書催遠去,行役憚孤征。為問辭家屢,勞勞何所成。
花含太古雪,一片已寒人。不是馨香絕,如何答好春。
波光渺渺水長流,源出桑乾最上頭。百折千回何太急,不知幾日到瀘溝。
念盡已知木偶,多聞早慰詩流。北海幸君知舉,東家未我為丘。豈為彌天蓋世,卻來作戲逢場。可是因人爾爾,要非皆我堂堂。問舍求田底事,乘流遇坎方時。且向忙中作繭,敢從作者論詩。立玉無因再倚,坐荊偶此同班。老去誰開東閣,朝來空對西山。俛仰誰為荊棘,崢嶸漫自波濤。休說花磚步日,旦尋煙雨飛鸼。
持缽王城住幾年,袈裟新汎上江船。禪心還似江心月,江自東流月自圓。
尚璽何年謝九重,亭開濮水寄仙蹤。池邊白幘迎山簡,坐上青尊對李邕。秋老郊原云氣薄,菊明臺館露華濃。不禁飛動談詩興,遮莫孤城起暮鐘。
春雨春風眼底過,重逢不必感蹉跎。治生雖廢陶朱業,傲世猶存郢市歌。湘水蜿蜒聲自遠,瓊樓迤邐勢相摩。優游但有斜川在,任爾浮塵幻幾何。
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云間笑語,使君高會,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艷歌馀響,繞云縈水。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空回首、煙波里。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云夢南州,武昌東岸,昔游應記。料多情夢里,端來見我,也參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