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贊三首 其一
拖布囊,握烏藤。
街頭市尾,不是閑行。
拖布囊,握烏藤。
街頭市尾,不是閑行。
拖著布口袋,握著黑藤杖。在街頭巷尾穿梭,并非閑來無事的游蕩。
布囊:布制的口袋,為布袋和尚的標志性隨身物品。
烏藤:黑色的藤杖,僧人常用的行腳工具。
街頭市尾:指大街小巷,泛指市井民間。
閑行:無目的、隨意的行走。
布袋和尚為五代后梁時期高僧(傳為彌勒佛化身),常背布袋行乞,教化眾生。此贊詩當為后世對其形象的藝術概括,通過日常細節凸顯其‘大隱于市’的不凡,反映時人對其濟世精神的推崇。
全詩以簡筆勾勒布袋和尚行跡,突出其深入民間、心懷眾生的特質,語言質樸生動,是對高僧形象的經典刻畫,體現了民間對慈悲精神的樸素贊美。
昏昏默揾燈前淚,一一重溫往事哀。如此酸心如此恨,今生誰復慰郎來。
苑邊高冢臥麒麟,曾是貞元花下人。人世幾回傷往事,碑文才見滿埃塵。
烽煙寒轉急,喪亂歲難休。野老無家別,遺畦盡力求。關河多騎氣,江海自漁舟。世事由天運,何須涕泗流。
知縣女,個真真。年將二六樂天真。敢求乞,任求真。天賦性,慕修真。將來功滿內全真。跨祥云,禮上真。
玉茗堂前樹,蒼蒼負落暉。遏云聲闃寂,起死夢幽微。霜葉紅題恨,仙風翠拂衣。誰呼騷魄醒,一羽自孤飛。
井氣蒸云濕石欄,白頭道士自燒丹。開門風帶琴聲出,一陣松花滿醮壇。
鳳池澹古南軒后,作畫于今稱妙手。興來濡墨灑齊紈,萬壑千山片時有。客窗愛此秋江圖,干旋造人人莫如。丹崖翠壁互掩映,汀洲野渚相縈紆。迢迢石磴通瓊島,仙家樓閣飛林杪。白云繞戶畫不開,黃葉滿庭人自掃。門前有客來何方,奚奴錦囊琴一張。尋真不憚路欹仄,芒鞋踏破莓苔蒼。渡頭更著漁舟小,獨釣滄浪幾昏曉。西風隔岸聽樵歌,落日平沙伴鷗鳥。我家樓屋三茅陬,壓簾山色涵溪流。松飆竹露颯蕭爽,炎歊不到涼如秋。摩挲此景賦長句,彷佛家山舊游處。藍田夜雨長靈芝,玉洞春風老琪樹。
驛路涂泥一尺深,竹輿高下歷千岑。愁霖洗盡梅梢雪,把酒無人慰此心。
欲雪還晴,娥眉月俏,銀漢凝神。喜訊飛來,臨門畫片,祝賀新春。江山蒼翠無垠。看祖國,眉端舒顰。笑對風帆,前途萬里,瀲滟波輕。
靠山一畝穜竹,近水兩畦栽華。客至莫愁下箸,二十七穜菜鮭。
堯舜之道載方策,人存政舉又何疑?肅容斂手慚色者,知是當年封德彝。
破鏡分釵碎玉簪,碧山無語海沉沉。春魂只化雙青鳥,飛向郎山話妾心。
以我鼻端氣,觀此石間風。理固未易辨,妙處要相同。
使節明金虎,腰弓偃畫蛇。蠻夷趨號令,原隰見光華。邊樹猶含綠,江梅久放花。憶君依幕府,何日定還家。
濟濟恒山客,堂堂骨相奇。書傳先世德,文盡后人師。進退無非命,功名不可期。胸中長策在,重看著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