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行為采珠者作
出東門,欲何之?丈夫志四海,安效轅下駒。而況室中無儲粟,體上無完衣。仗劍出門去,不顧兒女悲。結客場中多俠少,何事牽衣苦別離。
苦別離,寥落荊布婦,呱呱黃口兒。君慎自愛戒,勿為非國法。明明誰敢欺。
君慎自愛戒,勿為非國法,明明誰敢欺。何時當來歸,生還但愿同餔麋。
出東門,欲何之?丈夫志四海,安效轅下駒。而況室中無儲粟,體上無完衣。仗劍出門去,不顧兒女悲。結客場中多俠少,何事牽衣苦別離。
苦別離,寥落荊布婦,呱呱黃口兒。君慎自愛戒,勿為非國法。明明誰敢欺。
君慎自愛戒,勿為非國法,明明誰敢欺。何時當來歸,生還但愿同餔麋。
走出東門,想要去哪里?男子漢應當志在四方,怎能像車轅下的小馬一樣畏縮不前?何況家中沒有存糧,身上沒有完整的衣服。持劍出門離去,顧不得兒女的悲泣。客居之地多有俠義少年結為同伴,為何要牽衣不舍地痛苦離別?痛苦的離別啊,家中有寒酸的妻子,還有啼哭的幼兒。你要謹慎自愛,不要觸犯國法。國法嚴明,誰敢欺辱于你。你要謹慎自愛,不要觸犯國法,國法嚴明,誰敢欺辱于你。何時才能歸來?只希望活著回來一起吃粥。
轅下駒:車轅下的小馬,比喻受束縛、無大志的人。
荊布婦:指穿著荊條布裙的妻子,形容妻子樸素貧寒。
黃口兒:指幼兒,因幼兒口黃,故稱。
餔麋(bū mí):吃粥,餔同“哺”,喂;麋同“糜”,粥。
明明:指國法嚴明。
此詩當為詩人目睹采珠者因家貧無計、被迫離鄉謀生的社會現實而作,反映了古代底層民眾為生存掙扎的艱辛,創作背景與民生困苦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全詩通過采珠者離家的細節描寫,刻畫了底層百姓“為生計不得不別”的無奈,既展現生存壓力下的堅韌,又傳遞對家庭團聚的渴望,語言質樸真摯,是反映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作品。
歲旱災無慮,湖還績永存。他年書北史,此日儼西門。赤蹄諸公剡,黃云幾處村。橋門圜聽者,別紀笑言溫。
鼓角邊城暮,關河古塞秋。淵明方止酒,王粲亦登樓。搖蕩傷殘歲,棲遲憶故丘。乾坤尚傾仄,吾敢嘆淹留。
一勺名泉手自調,石筵香燼夜遙遙。半生寤寐虛雙鯉,萬里容輝挹片綃。學海競夸天閣秘,春心欲托帝巫招。芳樽潦倒郎官舍,江芷皋蘭雨未消。
梅在西湖上,精神別一般。喜供詩客賞,怕與俗人看。映水林文瘦,依山范叔寒。生平逢此友,更覺酒腸寬。
凝階夜似月,拂樹曉疑春。蕭散忽如盡,徘徊已復新。暫蔽卷紈質,復慚施粉人。若逐微風起,誰言非玉塵。
茸茸芳草含新綠,露井夭桃錦云簇。石闌干外早鶯啼,又喚春光到華屋。綺窗花影搖玲瓏,玉人夢破春溶溶。云鬟半亸鳳釵滑,枕痕一縷消輕紅。香汗輕輕透衾濕,含情欲起嬌無力。海棠庭院鳥聲和,睡足東風一竿日。
濁酒當春候,緇塵又客衣。梨花開野店,燕子入山扉。已逐行程遠,休嫌樂事違。上林香滿樹,還待日輝輝。
一姓分南楚,三閭此大宗。君尋苗裔至,禮向逐臣恭。湯沐多香草,田廬繞碧峰。遺音哀怨在,愁殺竹枝儂。
萬國歡承錫類新,詔從丹嶠禮元臣。對揚漫道長安遠,咫尺威顏在紫宸。
細閱皇朝進士科,第三人最得賢多。不勞則餓天將任,或起而僵帝欲哦。館閣早推仁者勇,廟堂終作國之皤。也知有意東山臥,其奈蒼生望子何。
一曲清歌酒一鐘。舞裙搖曳石榴紅。寶箏弦矗冰蠶縷,珠箔香飄水麝風。嬌婭姹,笑迎逢。合歡羅帶兩心同。彩云不覺歸來晚,月轉觚棱夜氣中。
偃月秘真詮,寒溫無火候。白鶴屢回旋,知為仙掌守。
拂拭滄波遠接天,摩挲喬木老生煙。題詩作畫人何在,萬古蓬窗一覺眠。常日京華藪澤思,六年身悟畫中詩。須知妙處無今古,得畫還如聽雨時。
太液池中翻翠荷,小娃學唱采蓮歌。畫船不系垂楊下,盡日隨風漾碧波。
江洲何處會群仙,三徑斜通五柳前。土閣舊諳居士宅,石橋新減渡江錢。蜩催夏至金初奏,荔過端陽色重鮮。花下一壺須百詠,重來開卷又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