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寺二首
群峰簇簇擁金蓮,孤寺亭亭坐綠煙。不見紅衣浮水面,恍疑翠蓋舞筵前。大千世界浮沉夢,太乙真人自在眠。最是濂溪深爾愛,舊游蹤跡巳茫然。
金蓮寺里屋三間,后戶新開正對山。巖壑都將清景獻,竹梧先送翠陰還。縱教沉醉三生夢,消得浮生半日閒。更欲問僧開磴道,白云深處結詩壇。
群峰簇簇擁金蓮,孤寺亭亭坐綠煙。不見紅衣浮水面,恍疑翠蓋舞筵前。大千世界浮沉夢,太乙真人自在眠。最是濂溪深爾愛,舊游蹤跡巳茫然。
金蓮寺里屋三間,后戶新開正對山。巖壑都將清景獻,竹梧先送翠陰還。縱教沉醉三生夢,消得浮生半日閒。更欲問僧開磴道,白云深處結詩壇。
群峰簇擁著金蓮寺,孤寺高高地坐落在綠煙之中。看不到荷花浮在水面,恍惚間懷疑是荷葉像舞筵上的翠蓋在舞動。大千世界如同浮沉的夢境,太乙真人自在地安眠。最是那濂溪先生深深喜愛這里,舊日游覽的蹤跡已變得模糊茫然。金蓮寺里有三間房屋,后窗新打開正對著青山。巖崖溝壑都獻上清新的景色,竹樹梧桐先送回翠綠的陰涼。即使沉醉于三生的夢境,也能消受這浮生半日的悠閑。更想詢問僧人開辟登山的石道,在白云深處結下詩的壇場。
簇簇:聚集、叢聚的樣子。
亭亭:高聳直立的樣子。
紅衣:指荷花,因荷花多為紅色。
翠蓋:指荷葉,荷葉呈圓形,顏色翠綠如蓋。
大千世界:佛教用語,指廣大無邊的世界。
太乙真人:道教中的仙人,此處或指超脫塵世的隱者。
濂溪:指周敦頤(號濂溪),其《愛蓮說》以蓮喻君子,此處或借指對蓮的喜愛。
磴道:登山的石階。
三生夢: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此處喻人生如夢。
浮生:指短暫虛幻的人生。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為詩人游覽金蓮寺時所作。金蓮寺或為山間古寺,環境清幽。詩中“舊游蹤跡已茫然”暗示可能是重游,詩人面對眼前景色,結合人生經歷,生發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消得浮生半日閑”則反映其對遠離塵囂、閑適生活的向往。
《金蓮寺二首》以細膩筆觸描繪山寺景色,前首由景入理,后首聚焦寺中細節,將自然之美與人生哲思融合。詩中既有對清幽之景的贊美,亦含對浮生若夢的體悟,語言清新,意境空靈,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禪意的深刻感知。
湖白江紅一望間,
江山晚翠勝湖山。
兜輿便作江湖主,
買得山頭亦等閒。
歲前三日到君家,
溪霧連山雨兩涯。
香汎茶甘擁爐坐,
紙窗瓶水浸梅花。
貰菊賒螯,記共醉、梁溪客夜。風不定、軟簾輕漾,一燈高下。白發放顛長忍餓,朱門慳酒偏遭罵。曉雞號、猶欲挽銀河,杯中瀉。
書散誕,蕭思話。聲嚄唶,甘興霸。每廁身鐺杓,袒而行炙。老興郎當烏啄肉,秋懷浩蕩鷹離架。怪新來、痹疾偃霜檐,酸風射。
停橈天霽時,
撒網水深處。
不詫網無魚,
掛得珊瑚樹。
萬物寧無吐氣時,
平生愛誦杜陵詩。
如今天下知元結,
六百年間再見之。
不向辛夷樹下行,老來無意賦閒情。可能尚似韓夫子,猶有兒曹識姓名。
昔時鄴下劉公干,今日周南太史公。兩鬢似霜須似戟,不應孤負北窗風。
海國知秋早,涼生萍末風。
候蟲吟四壁,疏雨落孤桐。
齒任衰遲逼,心憐少壯同。
那能悲髀肉,垂老尚樊籠。
當筵一曲曲塵紗,
十里珠簾月半斜。
棖觸江州舊時恨,
青衫團扇阿三家。
常慮有貳意,
歡今果不齊。
枯魚就濁水,
長與清流乖。
二十年前去草堂,
山堂積歲亦成荒。
白頭弟子今何說,
可與言詩已足傷。
秋風客里,消不盡、胸中許多長物。瘦骨棱層才一把,與病戰成堅壁。欲造河車,旋營丹灶,贏得頭如雪。尋山辟谷,算來他是豪杰。
一生四海交游,浮沉聚散,長嘯從風發。惟有鈐山嚴少保,不共世情磨滅。藜閣相輝,木天同上,當日俱青發。綈袍戀戀,多應念我寒月。
聯轡儒冠顧匪才
春風揖別話金臺
殘書數卷青山曲
滿賴馀光燭草萊
輕籠霧谷,乍亸云鬟,一寸橫波淺。蝶翹鶯鈿。回眸處、早是萬花羞見。丹青半面。料鏡里、真真難喚。誰復憐、只影娉婷,忍伴盧家燕。
相去蓬山未遠。羨何郎、占盡春風無限。繡幄香薦。清夜永,應識舞鸞孤怨。尋芳恨晚,更怕對、鴛鴦蔥茜。空自惜、箋罷相思,和淚痕偷捲。
白堤涼雨打荷花
妾未回船郎到家
郎醉不如儂醉劇
憐儂濕透絳裙紗
悄無人、杏花院宇,終朝冷清清地。春陰只在重簾外,春意不知何處。門也閉。早不省、峭寒陣陣從何至。翠幃怕啟。鸚鵡噤無聲,香篝宿火,知是甚天氣。
風頭轉,窗外紙鳶飛墜。麻家節候難據。天公作意妨游事,羅綺未教輕試。閑議擬。柱教他、垂楊惱亂絲千縷。無情燕子。失了探芳期,風風雨雨,天也會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