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李許齋師 其二
剪茅小筑十弓寬,
撰杖分嘗?蓿柈。
家本長貧非宦拙,
子因晚得當孫看。
汗青絕業今原少,
清白循聲古亦難。
七十縣車成例在,
未應蓑笠把漁竿。
剪茅小筑十弓寬,
撰杖分嘗?蓿柈。
家本長貧非宦拙,
子因晚得當孫看。
汗青絕業今原少,
清白循聲古亦難。
七十縣車成例在,
未應蓑笠把漁竿。
用茅草蓋成的小屋不過十弓寬,您拄著拐杖分嘗苜蓿做的菜肴。家中一直清貧并非因為為官笨拙,兒子因晚得子現在能當祖父看待。著史立說的大業如今本就稀少,保持清白的美譽自古也不容易。七十歲辭官已有成例在前,您不應現在就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去執漁竿(歸隱)。
十弓:古代丈量單位,一弓約五尺,十弓即五丈,形容房屋面積狹小。
撰杖:拄著拐杖。撰,持、執。
?蓿:疑為“苜蓿”,一種草本植物,可作飼料或食用,此處指清苦的食物。
柈(pán):同“盤”,盤子。
汗青:代指史書,因古代用竹簡記事,需用火烤竹片脫水(汗),故稱。
縣(xuán)車:即“懸車”,指辭官家居,古代官員七十歲通常懸車致仕。
蓑笠:蓑衣和斗笠,漁人或農夫的穿戴,此處代指歸隱生活。
此詩為詩人呈贈李許齋師之作。李許齋或為詩人師長,時年近七十,可能有歸隱之念。詩人通過描述其清苦卻堅守的生活狀態,結合“七十縣車”的傳統,勸慰其遵循成例,不必急于退隱,體現對師長的理解與關懷。
全詩圍繞李許齋師的生活與品格展開,前半寫其清貧卻非因“宦拙”,后半贊其“清白”之難能,末以“七十縣車”勸其不必早隱。主旨鮮明,既頌師德,又表勸慰,展現了詩人對師長的尊敬與深厚情誼。
辟暑誰堪適,壺冰若可餐。一聞高士論,六月使人寒。云起峰陰直,亭孤日氣殘。晚來山更好,不礙隔籬看。
蔡人率止,惟西平有子。西平有子,惟我有臣。疇允大邦,俾惠我人。于廟告功,以顧萬方。
無懷時遠,世心日波。懷山襄島,萬石嵚峨。相濟胡少,相溺胡多。詩云深淺,易象馮河。我生天末,如江有沱。手無舟揖,若巨川何。庶思考槃,于澗于阿。樂茲淵止,枕漱而歌。
天高北風寒,日薄歲云暮。衰年畏奔走,乃復在途路。山村投寓舍,所歷遇親故。具言違別久,相問未知處。茲晨喪亂中,詎意忽歡聚。留客坐西窗,呼兒忙治具。家釀熟未篘,舊醅鄰所助。筍蔌雜梅?,火豆連蔬茹。慚愧齒牙疏,杯盤宜我恕。雞肥割黃膏,苦勸頻下箸。雜坐同幾席,誰能嗔禮數。翁年當自寬,鄙野得真趣。所愿息兵甲,田里無征賦。借屋傍流泉,從子山中住。
槐陰覆庭日早午,小吏夜出迎當路。長江閱盡往來人,淦水西邊此槐樹。
漢臣韋氏有玄成,舊德中朝曳履聲。督部曾持滄海節,總戎親破綠林兵。重瞻執法臨天座,自失流言荷帝情。千載云蒸龍變日,更期文劍署高名。
日日唯與酒為歡,棄我去者是華年。剩有囊中長劍在,不能拔出倚蒼天。
掘井為山積學功,高軒新筑日曈昽。量包元氣鴻濛外,心與先天太極同。洞達八荒歸尺寸,瀾翻萬卷入陶融。東山出慰蒼生望,只在君家雅度中。
軒居窄窄小于舟,窗戶虛明瞰碧流。月色正圓思載酒,波光難定懶垂鉤。不憂平地風波起,最喜近人星漢浮。無限滄洲煙水趣,謫仙何必跨鯨游。
烏臼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
內相家中蒙貴兒,華堂客至每先知。今朝洗面還過耳,故寫新圖開閣詩。
來從石城寺,去訪石橋僧。錫杖空山路,禪龕獨夜燈。道知文暢得,詩識皎然能。到日西巖下,應吟瀑布淜。解夏回天竺,尋真問石橋。鄰房留偈遍,歸路載經遙。瀑壯秋懸雨,江明日上潮。題詩寄相憶,何處覓山寮。
年年長在客,北薊復南京。秋雨滄洲雁,春風采石鶯。好山環故里,流水背孤城。去住無拘系,閒身到處輕。
搖落石門秋水清,殘僧樓宇映沙明。買船欲上旴江去,路轉峰南聞雁聲。
漠夜寒潮,乍冷小衾清夢。燭依然、暗搖窗縫。萬聲消寂孤懷重,細聽梧桐,斷墜凄涼鳳。但時鐘零碎,歲華相送。問秋心、悵和誰共?短圍屏、猶向塵書,檢野篇狐史,醉與山靈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