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六十九首 其七十七
分皮分髓誑盲聾,
污卻嵩山熊耳峰。
只履攜歸蔥嶺去,
賊身何處不相逢。
分皮分髓誑盲聾,
污卻嵩山熊耳峰。
只履攜歸蔥嶺去,
賊身何處不相逢。
對佛法皮相與本質的區分不過是迷惑未悟眾生的戲論,這等言說反而玷污了嵩山熊耳峰的禪意。當年達摩祖師只履西歸蔥嶺而去,這執著于法相的'賊'啊,又何嘗不是處處相逢?
分皮分髓:指對佛法作表面(皮)與本質(髓)的機械區分,禪宗認為佛法不可分割。
盲聾:比喻未悟禪機、執著文字的修行者。
嵩山熊耳峰:嵩山為達摩祖師傳法之地(少林寺所在),熊耳峰或指嵩山山峰,代指禪宗祖庭。
只履攜歸蔥嶺:據《景德傳燈錄》載,達摩圓寂后,魏使宋云在蔥嶺見其攜只履西歸,喻示禪法超越生死形跡。
賊身:借指執著于法相、文字的'知見之賊',禪宗認為此等執著阻礙明心見性。
此偈出自宋代禪僧釋智朋《偈頌一百六十九首》。宋代禪宗發展至成熟期,針對部分修行者沉迷文字注解、執著法相的流弊,禪僧常以偈頌破執。此作或為針對當時'分皮分髓'式解經風氣而發,強調禪法不可言說、超越分別的本質。
本偈借達摩典故,批判執著文字知見的修行誤區,主張真正的禪悟需超越對佛法皮相與本質的機械區分,回歸當下本心。語言凝練、機鋒銳利,體現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核心思想。
時移物換,春色今過半。天未老,情難變。壺中風月好,鏡里韶光賤。
還讀易,韋編已破書千卷。
修褉歸來晏。帽壓飛花亂。堪一笑,毋多嘆。肯將軒冕志,改卻煙霞愿。
俄頃事,等閑看得都如幻。
荷花含笑調薰風。兩情著意尤濃。水精欄檻四玲瓏。照見妝容。 醉里偷開盞面,曉來暗坼香風。不知何事苦匆匆。飄落殘紅。
歲月如奔箭,屈指又中秋。去年江上行役,常動故鄉愁。容與碧云亭畔,極目江山千里,隱隱是西州。日暮天容斂,鷗雁下汀洲。迥故棹,尋舊里,解客裘。功名前定,時到安得為淹留。幸有青編萬軸,且又日長無事,莫恁做閑憂。花下常攜酒,明月好登樓。
氣升氣止。引得丹元童子喜。 耳里聞風。知是泥丸一竅通。 危樓宴酒。不覺黃芽生蕊壽。 芽長如何。只覺金花罩體多。
五馬人生最貴,金陵自古繁華。光懸相印擁朱牙。況值邊庭閑暇。滿勸東西碧玉,高燒麗燭紅葩。詔黃新濕字如鴉。明日天庭飛下。
人無常止。暮四朝三時怒喜。怪雨嫌風。高耳皇天下聽通。剛而使酒。罵坐灌夫忘客壽。魋若予何。夫子雍容語不多。
逼仄懷居非丈夫,吾今語子好游乎。 沅湘到處有司馬,嵩華至今談小蘇。 事會無窮閑宇宙,山川有盡眇江湖。 奇聞壯觀多收拾,刮目他時看阿吳。
碎剪紅綃間綠叢,風流疑在列仙宮。 朝真更欲薰香去,爭擲霓衣上寶籠。 忽驚錦浪洗春色,又似宮娃逞妝飾。 會當一遣移花根,還比蒲桃天上植。
勝地獨湖山,滿堂貯風月。歌舞太平氣象,雪回云遏。紅鞋朱帽,隔岸喚船,芙蓉萬疊。人稀到,這清絕。 因思舊事,莊敞平泉宅。莫與他人樹石,對兒孫說。難全晚節,不如一丘壑。住茅屋三間,任窮達。
道理須從妙處尋,靜中觀物了吾心。 一時俯仰成朝暮,萬變紛紜幾古今。 蠖屈蛇伸非矯揉,鳶飛魚躍自升沉。 莫隨名利相牽引,方寸膠舟泥寸涔。
當年樹背入詩章,綠葉丹花有暉光。 為道宜男仍永世,福齊太姒熾而昌。 猶記夏侯曾與賦,灼灼朱華凝瑞露。 紫微右極是慈闈,歲歲丹霞天近處。
瘦馬穿云入,閑情偶樂山。人行千樹底,村在萬峰間。
亂石成三徑,流泉匯幾灣。蘭亭余斷碣,我為拭苔斑。
對雨千峰靜,看山百慮輕。 昨宵明月夜,露地白牛生。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沉 同:沈)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