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粵賊倡亂以來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老師縻餉平定無期煩惋之余愾然有作 其四
殺氣半天下,頻年毒未消。
將多功益少,兵弱氣逾驕。
師律曾何有,王鈇竟汝饒。
不堪摧敗處,風景日蕭條。
殺氣半天下,頻年毒未消。
將多功益少,兵弱氣逾驕。
師律曾何有,王鈇竟汝饒。
不堪摧敗處,風景日蕭條。
戰爭的殺氣籠罩大半個天下,多年來這危害仍未消除。將領眾多但功勞卻越來越少,士兵懦弱但氣焰卻愈發驕橫。軍隊紀律蕩然無存,朝廷的刑罰竟如此寬容。難以忍受那戰敗之處,風景一天天變得蕭條。
粵賊:指太平天國起義軍,這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對起義軍的污蔑稱呼。
老師縻餉:軍隊長期出征,耗費大量軍餉。
王鈇:代表朝廷的刑罰、法令。
此詩創作于太平天國起義期間,這場起義自爆發后蔓延大江南北,持續多年。清軍在戰爭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卻難以平定起義,國家陷入長期的戰亂之中,詩人在這種背景下創作此詩,表達內心的煩悶和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太平天國起義時期清軍的腐朽和戰爭帶來的危害。其突出特點是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亂象。在文學史上,它是研究那個時期社會狀況和文人心態的重要資料。
無慮復何私,人皆孩視之。一啼并一笑,猶似未生時。
犬見行人吠,牛尋熟路回。煙光迷碧嶂,花片點蒼苔。
農事惟邦本,先民履畝東。翠華臨廣陌,彩軛駕春風。禮備明神格,年期率土豐。勸耕時廑慮,敢為惜勞躬?
福巖寶地幾千年,宮殿朦朧鎖暮煙。游客回頭懷想望,自知身在寂寥天。
一榻臥花陰,瀼瀼露滿襟。小園今夕話,明月故鄉心。海內論交晚,生平感遇深。隔鄰弦管急,愴我獨清吟。
一丘一壑總凌空,閒與同懷入此中。詩境果然須曲折,文心如是便玲瓏。欲題石壁無佳句,愛聽松濤待晚風。坐久不知天又暮,回看樹杪夕陽紅。
淚竹小簾扉,孀嬌卓氏閨。犢鼻總相許,鸞云無定飛。好收縫客線,去衲出家衣。不見鴛鴦底,荷花拔錦泥。誰捉曹綱手,攀葵指日中。自言雖酒婦,愿共死臨邛。充閭墻臥猬,溝水葉徒紅。畫出相如老,香墳偃一松。
貝錦班行構,讒人計亦愚。所關傷國體,不為惜孱軀!志士終難辱,微官豈待驅!明朝拂衣去,幸謝李金吾。
春風三月暮,寂寞大椿庭。
小雨不成雪,凍云猶沒山。若無官事縛,聊傍野僧閒。濁酒間何闊,清游阻且艱。相看成冷淡,得句不空還。懶惰已成癖,幽尋湖上臺。應知千里近,動作半年來。一徑草仍碧,兩山梅未開。猶憐沖雨濕,路入亂云堆。
客舍潭州又一春,花時風雨困頻頻。欲知夏木扶疏處,好掛陶翁灑酒巾。
臺館遍笙歌,又是黃昏后。寂寂梅花小院開,報道春依舊。夢斷月初斜,素影清如晝。光景年年一樣新,且放眉間皺。
島夷曾畏伏波軍,久見邊塵斷吐蕃。白日煙消西洱海,青天云捲雪山門。
堪笑當年陸大夫,獨誇身外更無馀。不因指出花如夢,爭得雙眸翳盡除。
拳拳力守門羅訓,烈烈爭揚帝國光。廿紀風潮喧大地,乘茲飛躍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