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役雜詠 其三
無心推篷看,
不意與月近。
欣然臥以觀,
星盡惟斗柄。
始之肌膚寒,
久乃心肝映。
白云如覆被,
人面漸貼鏡。
萬里湛清華,
九天涵綠凈。
狂癡不能還,
吾亦見吾性。
無心推篷看,
不意與月近。
欣然臥以觀,
星盡惟斗柄。
始之肌膚寒,
久乃心肝映。
白云如覆被,
人面漸貼鏡。
萬里湛清華,
九天涵綠凈。
狂癡不能還,
吾亦見吾性。
原本無心推開船篷去看,沒想到竟與月亮如此接近。欣喜地躺著觀賞,星星都隱去只剩北斗的斗柄。起初只覺肌膚寒涼,久了連心肝都被月光映照。白云像覆蓋的被子,人臉漸漸貼近如鏡的月亮。萬里長空清澈明麗,九天之上涵著清綠潔凈。癡迷得不愿歸去,我也在此中得見自己的本性。
推篷:推開船篷(古代行船常用竹篷遮蔽)
不意:沒有料到,沒想到
斗柄:北斗七星中形如斗柄的五至七顆星,此處代指夜空星象
湛:清澈透亮
清華:清美明麗
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代指極高的天空
狂癡:形容沉醉癡迷的狀態
《行役雜詠》組詩當為詩人旅途所作,‘行役’指因公務或生計長途跋涉。此首或寫于夜泊途中,詩人偶然推篷見月,由景入情,在靜謐的自然中觸發對自我本性的觀照。
詩以‘無心’起筆,通過夜觀月景的細膩描寫,展現自然之美對心靈的浸潤,最終由‘狂癡不能還’的沉醉,升華為‘見吾性’的哲思,短小而意蘊深遠,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與生命關系的獨特感悟。
家家漁網映回橋,春水初生沒樹腰。客路江南煙雨里,綠蕪芳草恨迢迢。
有客問予青鷺洲,當年遇汝蕪城秋。一尊樓閣短簫發,十里芙蓉片月留。別后素書不肯寄,袖中白璧何所投。明朝江路嘆游子,莫遣霜華盈敝裘。
今年方見雪,歡喜萬人同。觥巨醅浮綠,窗明燭耀紅。煎茶移石鼎,理棹命溪童。黃竹何須賦,休祥兆歲豐。
昂昂野鶴在雞群,客里相逢又見分。酒醒玉簫江左月,夢回白馬廣西云。洞庭秋水連天去,建業寒潮入夜聞。君過此時應憶我,我逢此際卻思君。
石間生石筍,筍長又成林。林下纖纖草,王孫去國心。
花為流韻玉為神,何日郎君向我親。骰子拈來低喝采,成雙偷占意中人。
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待伴痕邊分草色,鶴驚碎玉啄闌干。
試上南樓望,羈愁覺易消。雨溪遙合港,大海暗通潮。白露垂青野,丹霞映碧霄。夢神曾獻吉,日莫不堪招。
曾向春山宿,重來似舊青。壇風落橡栗,巖雨長芝苓。試覓長生藥,聊翻內景經。不知涼夜永,星斗掛疏欞。
父書曾遍讀,師道詎能尊。竊祿年華遠,趨朝職分存。一函終盛禮,五柳憶閒門。相彼溝中瘠,須煩健者援。
茹菽飲泉深處居,萬緣謝卻享清虛。破衫頻補釘成面,亂發任生風作梳。漸闊親朋忘尺素,庇形偃臥有茅廬。肯留一癖無人識,夜半敲詩起覓書。
近聞哀痛詔,使者出江東。兵革何時息?車書四海同。落梅春雨后,芳草夕陽中。俯仰長流涕,窮涂一老翁。
望重龍門,經傳馬帳,李桃爭喜春融。久滯宜城,鄉心常戀峨峰。墨云漸壓江頭重,倚危闌、目送歸鴻。忍徘徊,百子橋邊,寒翠樓東。重來已是伊人杳,悵縹緗盡毀,衡宇全空。舊日芳園,幾曾剩有芙蓉?傷情怕到荒城畔,盼夕陽、偏作嫣紅。動愁懷,鴉噪寒煙,鶴唳西風。
天平合在名山志,山下祠堂更有名。何地定藏司馬史,此胸誰負范公兵。高屏落日云霞亂,雜樹交花鳥雀爭。要上龍門發長嘯,世人無耳著鸞聲。
煙護杏腮寒,日襯桃腮暖。惟有鏡中花,東風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