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行五首 其三
船頭大銅镮
摩挲光陣陣
早早使風來
沙頭一眼認
船頭大銅镮
摩挲光陣陣
早早使風來
沙頭一眼認
船頭有個大大的銅環,用手反復摩挲,銅環發出陣陣光澤。真希望早點有順風吹來,這樣在沙灘上一眼就能辨認出自家的船。
銅镮(huán):銅環,這里指船頭上系纜繩或錨的金屬環。
摩挲(mó suō):用手反復摩擦。
使風:利用風力行船,順風而行。
沙頭:沙灘邊,指岸邊的沙地。
此詩為劉禹錫任和州刺史(824-826年)途經淮陰(今江蘇淮安)時所作。《淮陰行五首》以民歌形式記錄當地船家生活,第三首聚焦船家對順風的期盼與辨認船只的日常場景,反映唐代水鄉航運的真實狀態。
詩通過船頭銅環的細節與盼風認船的描寫,展現船家生活的樸實日常。語言質樸如口語,風格近似民歌,生動傳遞唐代水鄉的生活氣息,是劉禹錫學習民間文學的典型之作。
路入名園景最幽,小亭如畫枕寒流。風生朱箔花香細,日轉雕欄樹影浮。篆裊香煙霏寶鼎,酒傾玄露瀉金甌。眼前便是仙家境,跨鶴寧須閬苑游。
芰荷繚繞碧池傍,客路如披楚澤裳。仿佛漢宮迷粉黛,依稀秦沼斗鴛鴦。和煙浥露千莖發,照水含霞一樣妝。寄語若耶溪畔女,閒情須向此搴芳。
蠻煙漠漠障荊隈,日到天中尚未開。中土盡皆沾露雨,荒邊何足動風雷。投鞭飲馬黃河竭,指手揮戈華岳摧。不識洗天風雨起,片霞猶得擬中臺。
人日泛青溪,青溪曲易迷。船回波上下,簾捲日東西。景物行行見,壺觴處處攜。浮航消得醉,極目水云低。人道青溪有九曲,如今一曲僅能存。江家宅畔成花圃,東府門前作菜園。登閣尚堪觀疊嶂,泛舟猶可醉芳樽。料應當日皆無恙,苕霅瀟湘不足言。
鼷鼠鼷鼠,實食其牛,牛則不知。彼牛彼牛,既卜以郊,傷則免之。
吾母久已歿,汝母亦不存。哀哉不有母,何由生我身。幼小俱失怙,喪亂家益貧。衣食仰慈母,教育乃成人。母歿身獨在,再見嗟無因。慈烏未返哺,哀鳴夜達晨。呼天杳不聞,痛恨何由伸。母德實深厚,至哉比坤元。報答恐無地,揚立當顯親。曾參有明訓,與子書諸紳。
宗室求賢訪逐臣,朝元閣迥羽衣新。相攜花下非秦贅,半為當時賦洛神。紫鳳放嬌銜楚佩,金華歸駕冷龍鱗。竇融表已來關右,首按昭陽第一人。
駱越堂中客,龍華會上人。炷香今有待,酌茗老相親。時雨濯千里,惠風分一襟。興高天宇靜,不覺夜深沈。斯世隱仙官,時年足仰觀。東皇初解印,炎帝又彈冠。白首交猶在,青尊醉未闌。浮生休著意,大道直行難。三十馀年夢,一枕臥錢塘。志業孤舟月,功名兩鬢霜。與君多放逸,似我最滄浪。飲罷勞勞別,當空雁字長。
漢室尊儒未得真,只求學藝不知人。君王幸已疑王氏,苦把春秋助賊臣。
兩年不厭草堂低,頗愛晨昏出入齊。長日經過無主客,祗今相見有東西。濁醪尚可墻頭過,歸院那愁柳下迷。廄馬似知人意思,臨岐回首再三嘶。
自從東郭隱,已謝北山文。詩許山僧校,名羞女子聞。一竿嚴瀨月,數畝鹿門云。借問鴛班客,何如鷗鷺群?
朝漢臺前山矗矗,客子晨餐入車宿。雞聲十里送君行,勸飲尊前歌別曲。遠游何處長安道,策馬東風入關早。妾身愿作雙車輪,日夕隨君輾青草。
人老家何在,龍眠雨未驚。酒船回太白,稚子候淵明。幸與登仙郭,同依坐嘯成。小樓看月上,劇飲到參橫。鐘鼓江南岸,歸來夢自驚。浮云時事改,孤月此心明。雨已傾盆落,詩仍翻水成。二江爭送客,木杪看橋橫。
盤錯才能辦,明威獄可孚。非緣審虞芮,那得泛江湖。琴和云間鶴,舄隨波上鳧。簡書雖可畏,魚鳥亦堪娛。
東榑桑,西若木,中有赤龍口銜燭。東馳西走無停轂,人生何為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