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獻祠二首 張文獻
都俞世遠真風邈,蹇諤如公一代良。老牧荊州悲發短,蚤呈金鏡識心長。清吟歸燕詩情遠,力剪胡雛直道張。文獻風流清獻繼,千秋南海播馀芳。
腥塵常日半人寰,已見清泉白石閑。疏上不緣輕富貴,賦成非是戀江山。九重屢遣溫言速,八十惟辭旅力慳。今古人心豈相遠,此風端自二疏還。
都俞世遠真風邈,蹇諤如公一代良。老牧荊州悲發短,蚤呈金鏡識心長。清吟歸燕詩情遠,力剪胡雛直道張。文獻風流清獻繼,千秋南海播馀芳。
腥塵常日半人寰,已見清泉白石閑。疏上不緣輕富貴,賦成非是戀江山。九重屢遣溫言速,八十惟辭旅力慳。今古人心豈相遠,此風端自二疏還。
其一:堯舜和樂的時代久遠,淳樸風氣已遙遠;正直如您,是一代賢良。您任荊州長史時悲嘆發短,早年進獻《金鑒》可見遠見。歸燕的清吟詩情悠遠,力剪胡雛彰顯直道。文獻公的風流由清獻公繼承,千秋在南海傳芳。其二:塵世常染腥塵,您卻如清泉白石般閑適。上疏不是輕視富貴,作賦并非眷戀江山。帝王多次以溫言催促,您八十歲只說體力已衰。古今人心豈會相差甚遠,這種風氣正從二疏傳承而來。
都俞:《尚書》中舜與臣下和樂對話的擬聲詞,代指君臣和諧的時代。
蹇諤(jiǎn è):正直敢言,《后漢書》有“蹇蹇王臣,匪躬之故”。
老牧荊州:張九齡晚年任荊州長史(州牧),時已衰邁。
金鏡:指張九齡《千秋金鑒錄》,進獻唐玄宗以鑒戒時政。
胡雛:指安祿山等胡人將領,張九齡早察其隱患,力主剪除。
文獻:張九齡謚號“文獻”,宋代余靖謚號“清獻”,二人并稱“二獻”。
二疏:漢代疏廣、疏受叔侄,功成身退,此處喻二獻高潔品格。
此詩為詠贊“二獻”(張九齡、余靖)而作。張九齡(唐)為開元名相,以直言敢諫、遠見卓識著稱;余靖(宋)亦以剛正清廉聞名,二人同謚“獻”,后世建祠合祀。詩中通過追述二人功績與品格,反映后人對賢良的推崇,創作背景或為祭祀二獻祠時的題詠。
全詩以“賢良傳承”為核心,首章贊二獻功績(進諫、剪除隱患),次章頌其淡泊(不戀富貴、功成身退),既顯二人“文獻”“清獻”之譽的實至名歸,亦強調古今賢風一脈相承的價值,是詠史懷賢的佳作。
天衢何坦坦,乃在東甌隅。主人薄言歸,豸服紆金朱。杖策玩魚鳥,下帷理琴書。舉俗愛芬華,誰能有此廬。退耕混沮溺,出即衛皇輿。白云蔚高山,浩然懷卷舒。
封侯萬里報功成,放馬桃林散甲兵。生入玉關非志愿,丈夫高抱樂長征。
欲訪李莊久,今來百感并。連天烽火里,未廢讀書聲。穹宇群星燦,文明一代興。壁間瞻仰遍,遺像有遺馨。
年華饒野適,秋興付郊行。定梵聞蟬語,晴山度雁聲。酣馀催轉令,豪至聽談兵。小立斜暉久,巖姿晚更清。
曉陌行車過,交相嘆且驚。荀龍聞一蛻,穆駿失全鳴。不復中書直,空馀左史成。緒言猶在耳,尚想見平生。
連朝微雪暗消凝,始覺春風逐旋增。今早畫檐偏有意,數條吹折曬殘冰。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夢中天姥鰲峰幾,不到梅溪小小園。徐氏外甥今偶見,舅家風槩頗能言。萬峰明月長三盞,十里梅花可一軒。老我漁舟他日路,不知可許進桃源。
晨鴉催曉早,碧露尚澄澄。瘦骨令風怯,茶煙免鶴憎。書沉云雁跡,蟢織鎖窗楞。誰念臨邛客,文園獨撫膺。
書滿茅堂藥滿園,路蹊深絕似桃源。夕陽過去樵聲盡,一個獼猴出掩門。
竹葉杯浮酒,柳衣汁染香。洛陽曾與醉千場,狂殺當時慘綠少年郎。
又投何處宿,百里到官橋。飯惟燒大麥,路似上青霄。沙起云纏馬,風吹面過簫。三更初睡熟,猶覺夢魂搖。
四月西山雨過時,簫吹闌道沸旌旗。痛憐知己他鄉別,懶作諸王奉使詩。繞驛青蘆呼水鸛,渡江白筍薦冰鰣。雕窗畫舸堂堂去,間解花嫦首小兒。
掾死緣非命,兒來哭未休。舊時亭下淚,疑與水長流。
魚龍召風雨,仁義徠蒸民。有感豈不孚,所貴惟道真。顯允孟夫子,為邦善經綸。陽和一以播,弦歌日莘莘。至今輿人誦,惻惻懷二親。稅履表遺愛,危亭瞰通津。嚴山石齒齒,嚴水波鱗鱗。水石會銷歇,景耀垂千春。